买房与不买房,差距有多大?买房后钱被掏空了,不买房怕掏不起!

深圳特价租房 2020-03-17 14:35 阅读 1000+

近期关于“买房后居民财富被掏空”的讨论较多,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买房与不买房,差距有多大?买房后钱被掏空了,不买房怕掏不起!有人说,买房后余生都在为房子还月供。事实上,买房不买房,不是简单的好与坏。买房与不买房,两个世界,两种活法,关键是看你想过怎样的生活…

来源|HF旅居

其实这么一说,大家也开始学会权衡利弊了,毕竟事关下半辈子的幸福。不过,现实的问题还是需要正视的,即——买房是否会影响生活的质量,降低幸福感?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观点了——买房压抑消费。

1、“买房压抑消费”的观点受关注

关于“买房压抑消费”的观点,源于一份高校的报告。

消费者在房地产去库存中债务率大幅度上升,消费基础受到严重削弱。新一轮去库存将储蓄存款相对薄弱阶层的可利用资金,基本上全部投入到了房地产市场。

这个观点实际上强调了两点。

第一、这里提到的消费者更主要是一些存款规模不足的消费者,可以理解为收入水平不高、房价收入比偏高的消费者。

第二、此类消费者的家庭支出中,绝大多数投入到购房市场。类似观点判断和实际的感受是比较类似的。

谈到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和此前市场上热议的“六个钱包”观点做对比。

严格说,“六个钱包”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思路正好相反,即其认为应该想尽办法去买房,即便是“啃老”。

 

2、买房其实有五种需求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五类需求”的概念。

这个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这五类需求在解释社会心理和经济行为上有很好的作用。

实际上买房是一种很复杂的行为,其在五种需求上都会得到体现,比当前居民家庭买车等行为要复杂多。

第一、生理需求。买房其实是为了解决最基本的居住需求,所谓实现“遮风挡雨”的目的,这是社会人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第二、安全需求。这种心理在所谓“丈母娘经济”中更为明显。尤其是在大城市,类似心理需求会更加强烈。

第三、社会需求。在现在这种情况更加普遍了,最典型的就是房产和户籍关系、教育资格等有很明显的挂钩。

第四、尊重需求。这里可以理解一种现象,一个人买房,会在朋友圈晒“终于拿到钥匙了”、“终于拿到红本本了”。但很少有人会在租房后会晒一个“终于拿到钥匙了”的内容。

第五、自我实现需求。买房,其实是体现自我价值和成就的一种行为方式之一。都说房子决定阶层,你住什么样的房子,对你的人际交往影响其实很大。

所以房子买了以后要图的东西很多,若是说抑制了消费,其实是停留在第一阶段的分析,即满足心理需求,这其实把住房归类到了“衣食住行”的范畴之中。而现在来看房子的概念,其实是需要归类到“房子、车子、票子”的概念之中的,大家考虑房子会有更多的想法。

3、买房一族也有幸福的

房地产市场本身没有对错,但是购房者的心态需要端正。与其批评房地产市场,倒不如反思目前的买房心态,同时需要从自身的情况来看待购房的行为。从“买房挤压消费”的概念看,实际上要求我们具备“梯队消费”的正确理念。购房不是买白菜,买的是抗跌的房产,成本高是必然的,这是难以改变的。所以要尝试逐级改善的做法,比如说先买小的再买大的、先买郊区的再买市区的、先买二手的再买一手房等。

这个道理其实不难懂,但实际过程中犯错的人很多。而从“六个钱包”的概念看,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部分家长还是很鼓励子女买房的。所以“啃老”的负面影响就减弱了。当然,不要把“啃老”当成理所当然的,子女购房,应该懂得感恩和孝敬。总的来说,在实际过程中,不是所有的购房者都是压抑的,也是有快乐的,而且快乐要大比压抑多一些。

4、讲几种快乐的购房模式

第一、有部分年轻人购房其实没啃老,在大城市工作好多年,积攒了一些钱,买了两居室,倒也很不错。待生娃以后再考虑置换。

第二、有部分年轻小夫妻愿意租房,日子过得也是和和睦睦的,周末也有闲暇时间去度假。

第三、有部分年轻人工作努力,目标是为了有个自己温暖的家,生活也是“斗志满满”的。

所以说,买房本身也不需要背负太多负担,量力而行、因人而异。正所谓“生活止眼前的苟且(房子),还有诗和远方”。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