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速的悬崖走一圈之后,山东用两个改变,寻求扭转

楼市新说 2020-08-15 07:28 阅读 368

睿智的人都点了关注

从此更加睿智

2020年7月22日,山东召开新闻发布会,

会议的主角,是山东省新任省长,

会议时间不长,但热搜不断。

新省长上任后的第一个热搜是:直面山东舆论问题。

另一个热搜是:山东比以往时候都更加渴望人才,需要人才。

最近3年来,全国关于山东的话题离不开两个:

山东人才流失严重;

山东官本位思想严重。

并由此推算出一个看似正确的结论:山东,将“东北化”。

人口外流、经济增速下滑、没有超级城市作为面子,省会济南是最没有存在感的省会之一。

东北是一个例子,天津是另外一个例子,

下坡已成定局,未来十年大概率是吊着一口气残喘。

但对比各大城市群之后新sir发现,

山东城市群的发展路径,竟然在很多方面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路径极其相似。

而青岛、济南、烟台的城市发展路径,与苏州南京无锡的城市发展路径如出一辙。

山东的未来,似乎已然可以看到轮廓。

1

先看长三角的发展模式,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率先发展壮大,有两个关键因素:

第一:水路交通发达,容易进行贸易和产业转移;

第二:有上海这个超级城市的拉动。

山东胶东半岛和长三角在地缘特征上来看,都是位于大型江河流域的下游,

但是长江拥有着黄河无法匹及的、极为强大的运输能力,

使得其可以将长江下游的城市的产业联系在一起。

苏州、无锡在长江三角洲中部,率先腾飞。

南通扬州、镇江在长江河道附近,借势发展。

1978年,刚刚升任交通副部长的郭建,率队远赴密西西比河考察,历时55天,航程近一万公里。

那一年,长江干线货物通过量仅有可怜的4000万吨。

41年后的2019年,长江干线货物通过量疯长了75倍。

30亿吨这个数据,远超拯救了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和欧洲的莱茵河,稳居世界内河龙头。

沿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85%的铁矿石、83%的电煤和85%的外贸货物运输量(中上游地区达90%)主要依靠长江航运来实现;

全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间接带动就业超过1000万人;

每年对沿江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达2000亿元以上,间接贡献达4.3万亿元以上。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另外一个因素是有个超级城市:上海。

上海就像一个老大哥一样,带动着整个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

苏州、无锡等城市成为上海经济腾飞的强大资源池和人口腹地,

上海这个龙头城市也会陆续有产业转移,反哺其他城市的发展。

在长江交通的天然资源和上海超级城市的地利下,长三角成为我国发展最为迅速,也是经济最为繁华的城市群。

长三角的优势,恰好是山东城市群发展失速的劣势。

交通,是山东没有像长三角一样城市集群发展的关键短板。

2

虽然地处黄河下游,但是黄河基本不具备运输能力。

最终结果只能是山东城市自行发展,在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山东凭借自身资源和优势发展势头猛劲。

但是到了以产业链发展为主及产业集群发展时代,山东交通的短板显现,

而长江的优势凸显。

2018年2月,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动员会上,

正在做报告的山东省委书记突然说了一句:

山东面临着“由别人追着跑到追着别人跑”的窘境。

随后,山东做出来一系列调整。

济南合并莱芜,“大省会计划”浮出水面并全速前进。

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提出胶东五市一体化。在健康、发展智库、工业互联网方面进行深入融入发展。

山东的城市发展战略已然十分明显,

向长三角学习,

一边做大单个超级城市,使其成为龙头发挥带动作用,

一边进行城市整合,真正形成城市群发展。

所以山东城市发展的未来,绝不会像东北一样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日渐衰微,

而是会在新型城市发展趋势中,利用新的转型突破点。

只不过,交通问题目前仍然是困扰着山东两大城市群发展的瓶颈。

只有彻底解决了交通问题,城市集群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所以,下一步,交通,应该会成为山东全省重点发展方向。

除了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相似之外,

山东单城市发展的趋势,在江苏也有一个案例可循。

这个案例,便是江苏三强。

3

江苏三强市:苏州、南京、无锡。

山东三强市:青岛、济南、烟台。

山东和江苏的三强城市在发展趋势上面,有着超乎想象的共同特征。

省份内这三个城市独大,明显处于第一梯队,与其他城市相比有着较大优势的经济体量。

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苏州、青岛,都不是省会城市,而且领先省会城市很大。

经济最发达城市与省会城市分别位于省份的两个方位。苏州位于苏南,南京位于苏北;青岛在胶东,济南在鲁西。

省会都是第二大经济城市,并且都是最近几年才刚刚成为第二大经济城市,在这之前,都是第三。

江苏的苏州、无锡距离很近,而山东的青岛、烟台,距离也很近。

因此,在城市发展方面,江苏对于山东城市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你能看到多久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先说江苏三强。

曾经的无锡是跻身中国大陆GDP前十的普通地级市,GDP超省会南京一倍之多。

那时,无锡的车牌为:苏B。

拥有江苏最完善的工业体系,1905年沪宁铁路无锡段通车,四大米市之首,繁华的商业系统,解放前夕无锡的私人书店就多达22家。

无锡被称为“小上海”,然后,无锡飘了。

1992年,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借外事活动,仓促的考察了一下中国的几个城市。

1993年,他再次踏入中国,进行深入的产业交流合作谈判。

当年,李光耀江苏首站便是无锡,但飘了的无锡并没有极力争取,反而是苏州像新加坡伸出橄榄枝。

这成为苏州城市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

一年后,无锡GDP首次被新锐城市深圳超过,两年后,无锡GDP被苏州超过。

曾经的“小上海”陷入漫长的被超越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李光耀还曾考察过威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连续3次陪同。

但可惜,综合考虑之后,新加坡最终还是选择了苏州。

无锡城市发展的第二个转折点,是他的第二个竞争对手:省会南京。

1996年,无锡第三产业占比仅有35.7%,而南京已然高达41.9%。

但主要原因是南京集中了部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机关团体,

那一年的南京,还没有睡醒。

那一年的南京,GDP仅为无锡的74%。

但21世纪之后,南京反超无锡的想法很强烈。

2000年,南京GDP为1074亿元,无锡为1200亿元,高出南京12%。

在南京/无锡GDP对比中可以看到,2000-2010年的10年间,两个城市的发展速度相差并不大,南京/无锡GDP对比基本没变。

2011年后,南京在做大省会的发展指导下,经济迅猛增长。

2013年,南京与无锡的GDP基本持平,无锡落后成为江苏第三大经济城市。

而南京并没有就此罢手,一路高涨。

2019年,南京GDP高于无锡18%,将无锡彻底超越。

烟台的城市发展路径与无锡如出一辙。

4

1861年,各种历史原因集中在一起,烟台成为山东最先发展的城市,

但很快,青岛也追赶上,并一路遥遥领先。

山东的城市竞争,最激烈的是老二。

再具体来说,就是烟台和济南之争,一个传统经济强市和省会之争。

2004年,烟台经济总量超越济南,成为山东第二。

此后,烟台一直保持全省第二大经济城市的位置,

而济南也像南京一样,嘴衔省会名头,却成为省内老三。

那一年,烟台第三产业占比仅有29.4%,而济南的第三产业占比46.8%。

如同南京第三产业占比超过无锡一样,济南第三产业也超过烟台。

但烟台经济总量依然头也不回的超过济南,空留济南一声哀怨。

但济南和南京不同的是,南京是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突飞猛进,一举超越无锡,

而济南,在2007年之后,开始了漫长的“回归老二”征途。

从GDP数据来看,2007年后,济南和烟台的GDP差距越来越小。

济南的追赶,一追就是14年。

2018年,济南以微弱优势重回老二地位,而山东也明确了大省会的城市发展战略,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山东从17地级市变为16,莱芜成为济南的一个区。

至此,山东三强的城市发展,与江苏三强的历史轨迹,高度重合。

也因此,无锡的城市发展轨迹,很可能将成为烟台未来的发展趋势。

5

被南京超越后的无锡,并没有气馁。

错失了新加坡工业园机会的无锡,在2009年把目标瞄向了物联网。

2017年,无锡经济总量突破一万亿大关,物联网产业功不可没。

2017年底,无锡全市物联网相关企业超过2000家,其中上市企业2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5家。

2016年,无锡物联网产业贡献产值超2400亿。

无锡用了9年时间,建成了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

无锡的物联网技术发达到让人震惊,在国际物联网标准中,有超过半数的标准源自无锡编订。

无锡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物联网之都”。

但仍然无法避免与南京的差距逐渐拉大的事实。

“大省会”计划,比“物联网之都”来的更加强劲和刺激。

而目前山东已然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济南,必然会集中更多的资源和力量倾向于省会济南。

烟台的发展,很可能会像无锡一样,与省会的差距还要继续拉大。

在“省会城市”和产业升级的夹缝中自寻出路。

或许,与青岛抱团发展,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烟台,加油!

新sir:一个痴迷于数据研究和分析的推理剧忠粉。房产市场研究出身,曾在多家房产研究机构任职。现自由撰稿人。为方便购房者交流,已建立购房交流群,购房咨询、进群请加微信:yizhesd,注明来意。中介勿扰!!!

另:每周二、周四下午4点-5点,新sir做客烟台交通广播电台 FM103,有关房产市场问题,欢迎文章或者后台留言,新sir将在广播节目中给你详细解答。

「」:点击图片即可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作者公众号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