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上海工人新村圆了住房梦

新民网 2019-10-09 23:46 阅读 624

上海解放之初,工人群众居住条件很差,许多人住在污水浜、垃圾堆旁的棚户区内,环境恶劣,拥挤不堪,吃水、用电、上厕所等都是很大的问题。根据中央有关指示精神,1951年3月,上海就派工作组到工人集中的普陀区调査居住情况。之后,市政府在财力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还是设法筹资,准备在工业集中区附近建设工人新村。经过细致调查后最终确定在中山北路以北、曹杨路以西一带征地建房。住宅结构以五开间为一单元,二层楼,后部一层披屋,瓦屋面,楼上地面铺设木板,楼下是水泥地面,厨房、厕所、洗衣处集中在底层,五家合用。1951年9月工程正式动工兴建,1952年5月完成,可容纳1002户,因地近曹杨路,命名为曹杨一村

十日谈|上海工人新村圆了住房梦

曹杨一村建成后,首先分配给普陀、闸北、长宁三个区各工厂的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以及部分住房困难的老职工。6月25日,杨富珍、裔式娟等100多户劳模、先进工人家庭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兴高采烈地搬进新居。国棉二厂戴可都搬运行李到曹杨新村新居,一下车子,张开的嘴巴就乐得合不拢。他共分得一大间一小间,上楼看到粉刷一新的房间,连忙说:“够了!好极了!一家住房问题解决了!感谢我们的党!感谢我们的政府。”他的爱人仔细衡量着厨房,试一下抽水马桶,又走到洗衣水槽旁扭水龙头,仰起头再向外看看天井里的晒衣设备,十分兴奋。曹杨一村采用了邻里单元的规划结构,融合了欧式花园洋房和上海传统里弄的特点。新村所有街道都是圆弧形走向,房屋呈扇形分布,以留出充足的日照距离。新村配套建设了学校、图书馆、公共浴室、菜场、商店等,还专门划出一定土地面积建设草坪,植上绿植,形成了一个十分方便的生活服务圈。新村红旗食堂为了解决三班制工人的用餐问题,实行24小时营业。为解决新村居民的出行问题,市公交公司还专门新辟多条线路,能通达上海许多地区。

曹杨一村是上海新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在那个上海居民还在用煤球和马桶的年代,新村的第一批居民已经用上了煤气和抽水马桶,它曾在中国成为令人羡慕的新式住宅的代表,是无房户的梦想。别看每户面积基本都不超过30平方米,但在当时的上海工人心目中,这样的房子却是“幸福生活”的代名词。曹杨一村也是上海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人新村,1952年底便开始接待外宾参观,成为世界了解上海,尤其是了解上海普通百姓生活的一扇窗口。

曹杨一村即将完工的时候,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议决定当年兴建“二万户”工人住宅,作为“今后更大规模地建造工人住宅的开端”。“二万户”住宅建成后,划分为17个工人新村,包括曹杨二至六村和长白、控江、凤城、鞍山、甘泉、天山、日晖等新村。之后,工人新村住宅建设面积不断扩大,住宅标准也有所提高,呈现出新村住宅星罗棋布的局面。工人新村的建设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工人的住房困难,其规模质量和内部设计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刘明兴)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