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从无到有,拥抱变化先行样本之三

北京商报 2021-01-13 16:33 阅读 607

2013年9月24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大门派正在做最后的装修。5天之后,中国第一个自贸区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自贸区究竟能做什么?上海之前,这是个问题。上海之后,这有了答案。

上海自贸试验区获批消息传出后,一些人来问试验区是怎么回事,当得知这主要是制度创新,而不是政策优惠时,有些人就失望地走开了。不过,也有更多的人选择留下来。虽然当时不知道这里能做什么,但先抢到入场券总没错。

时至今日,上海自贸区七年,我们采访了一系列拿到入场券的企业,希望通过他们的故事回顾上海自贸区从无到有的经验。

围绕上海自贸区,以金融为代表的系列制度改革在这里实操。舆论之关切、市场之热情,其实是全国上下对新一轮改革开放之期待。因此,改革的幸运和碰壁、开放的坚定和艰辛不会仅仅属于上海。

一键“解绑”

这是临港的目标,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贸园区。图片来源:<a href=北京商报">

2018年,臻格生物创始人兼CEO陈建新就看中了临港这块地方:一来有地,方便建厂施展拳脚;二来靠海,是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好地方;三来临近机场,交通方便。而那时候,臻格生物也才刚刚开始运行,临港拿地的事就这样提上了日程。

同年11月,首届进博会选中上海,在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郑重地交给了上海三项新任务,其中之一便是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一年后,谜底揭晓,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揭牌。在负责“拿地”的臻格生物执行总监赵瑾的回忆里,这一切就像炒股,“看中了,还真就看对了”。

要说临港的生物医药,还得先从张江说起。张江有个高科技园区,汇聚了众多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产业领域的创新企业,也被誉为“张江药谷”。但张江更多汇集的是初创型的企业,要真正做到大规模的话,会面临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没地。

自贸区新片区落地临港的消息落定之时,刚巧赶上臻格生物临港建厂项目的一次上会讨论。此后在紧张的一周时间里,赵瑾和同事们在临港管委会和园区的帮助下修改补充资料,很快就在市里上会通过了。

“结果我们就变成了宣布建立自贸区以后第一个拿地的项目。”在赵瑾的回忆里,一切“就是这么凑巧,像写小说似的”。

但对臻格生物来说,落地临港的意义远不止在工厂。2020年9月,臻格生物所在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生命蓝湾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正式开园,而生命蓝湾的要义就是打造“朋友圈”——构建医药研发、制药产业与医疗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

臻格生物选择这里,更重要的因为是这里有合作伙伴,有生意。据了解,从陈建新的办公室下楼步行两分钟,就能到君实生物临港工厂。而后者的抗PD-1单抗特瑞普利单抗(拓益)的工艺开发,就是陈建新带领团队“绝对主力做的”。而当时参与“考察”临港,让陈建新决心落子于此的,也正是君实生物。

生物医药产业是临港聚焦的一大重点。图片来源:北京商报

但生命蓝湾里的故事,更像是“后浪”。生命蓝湾的诞生,臻格生物所属的CDMO(生物制药合同定制研发生产)以及CMO(生物制药合同生产)模式的风生水起,可能还要追溯回上海自贸区,追溯回张江。

2015年4月,上海自贸区扩围,张江也被纳入其中。乘着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之风,张江一举站上了上海“生物圈”的C位。

推着张江站上C位的就是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在这一制度试行之前,我国药品注册制度是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捆绑制”的管理模式,受限于此,新药研发机构获得新药证书后,只能将相关药品技术以一定价格转让给药品生产企业,业内俗称“卖青苗”。

“一大批科研人员在接近成药的时候做不下去,而相对于在前期研发投入的大量技术成本,几百万元的技术转让价格太低了,真正成药投入市场很可能就是50亿、100亿元,更不用说随之造成的技术成果流失等损失。”对于当时的情况,德国制药巨头勃林格殷格翰中国生物制药部门负责人罗家立博士对北京商报记者如此说道。

为打破这一局面,2015年11月,上海自贸区开始试点MAH制度,直接促成了中国第一个本土研发创新药的上市。而在MAH制度开路的大背景下,2016年,勃林格殷格翰公司与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勃林格殷格翰中国生物制药生产基地,被选定成为国内首个CMO试点企业。

2019年,MAH制度正式写入《药品管理法》,开启全国范围推广。连带着的,CMO、CDMO等企业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一级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启融资过程,比如臻格生物,2020年3月,他们刚刚完成51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成不成,看金融

工作日的上海自贸区企业服务中心,热闹繁忙,却井然有序。图片来源:北京商报

MAH制度不是上海自贸区带来的唯一一个红利,生物医药也不是上海自贸区唯一的想象空间。一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的开放举措,将赋予上海自贸区更丰富的想象。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个人合格的投资者对于境内外投资,都是选项。

换句话说,今后成还是不成,最大的标志就是金融。这是期待已久的事,被认为是在全国已经出现多家自贸区的现实下推动上海自贸区往深处去的最大动力。

“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早在30年前,面对浦东开放,邓小平便已一句道破金融业的“天机”。

在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看来,上海自贸区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找到了一些可推广复制的经验,有先行先试的意义。在金融方面主要的创新就是设计了自由贸易账户,企业在这里可以开设特殊账户,在资金兑换方面有一些便利。

在这一点上,渣打银行以及从事塑料粒子等化工原料出口的中小企汇威国际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汇威国际”)或许比谁的感受都深。

2019年,在与尼日利亚当地客户展开业务合作的过程中,汇威国际遇到了麻烦。当时,汇威国际在渣打银行杭州分行开立了境外非居民账户(NRA),但由于杭州对NRA 账户收境外人民币有限制,该人民币信用证暂时无法通过NRA 账户操作。

从长三角一体化的角度,渣打银行另辟蹊径,想到了让杭州的企业用到上海自贸区的政策,从而寻找解决方案。

“考虑到这笔业务的交易背景真实有效,且有助于推动以人民币为计价货币的贸易模式,我们及时建议客户尝试在上海自贸区账户中操作这笔业务的落地。”彼时,渣打中国中小企业金融部总经理庄澔在介绍这一案例时如此说道,而这也是基于渣打中国自由贸易账户上的首笔交单和贴现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正式上线海南,由此,海南也成了全国第二个上线自由贸易账户的地区。同年11月,第二批复制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的地区正式落定广东、天津

“中国持续的金融开放给渣打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包括成为第一家获得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的外资金融机构,成为第一批被纳入LPR报价行的国际银行等。”渣打中国华东区总经理兼上海分行行长杨传东对北京商报记者如此说道。

而在徐洪才看来,上海自贸区最主要的内容不仅包括金融服务方面的创新,也包括负面清单,从规则层面与国际接轨,提供离岸市场,扩大贸易进出口等。

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海南自由贸易港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对外发布。但要知道,中国的第一张负面清单恰恰诞生在上海自贸区。

2013年是国际国内形势风起云涌的一年。当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当天,第一批入驻自贸区的企业也正式露面,其中的“001”号证件便发给了上海百家合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家合”)。

“当时微软想把主机游戏以国行的形式引入中国市场,刚好有了自贸区这样一个契机,微软便与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百家合引进开发游戏项目。”百家合董秘、政府及高级运营总监朱颖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而百家合的成立也意味着中国的游戏爱好者终于可以购买到汉化版的Xbox One。

需要补充的是,百家合的成立恰恰得益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中所提的“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负面清单的改革推动了百家合的成立,同时也终结了中国已执行超过13年的游戏机销售禁令。

从企业的故事里,总是不难发现上海自贸区深化改革的影子。在自贸区建设5周年的座谈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便点明了自贸区的意义: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是“种苗圃”,不是“栽盆景”;是“首创性”的探索,不是简单优化程序。

“拥抱变化的勇气”

一个积极,一个大胆,大抵可以概括出中国第一个自贸区会诞生于上海的原因。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自贸区始于上海。“先行先试变成了示范引领,探索创新成为了创新引领。”在今年的新年致辞中,提到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时,习近平如此说道,而这也大抵概括出了上海自贸区作为先行先试者的意义。

这种感觉在行走在自贸区土地上的时候会变得格外明显,比如临港新片区行政服务中心的楼外,几行标语随处可见:积极探索,大胆试验,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这不仅仅是一句标语,也是上海自贸区乘风破浪的精髓。

一个积极,一个大胆,大抵可以概括出为什么中国的第一个自贸区会诞生在上海。比如在筹备试行MAH制度的同一年,上海自贸区就遇到了盒马鲜生这个“大麻烦”。

“2016年之前要开盒马鲜生店的时候,我们有餐饮,有超市,有物流,线上线下一切都是一体的,单是取证就很复杂,到底是用食品卫生许可证还是餐饮许可证是个大问题。当时从食药监的角度来讲,为我们专门开辟了两证合一的政策。”在盒马X会员店项目负责人黄玲的印象里,2016年1月盒马鲜生成功开店,三四月上海的市级领导来走访盒马店,就是来考察政府创新,怎么真正落地到实体企业的发展。

面对复杂的问题,审批部门完全可以选用最简单的做法——“一键否决”,但如果上海自贸区也作出这一选择,那么一切便都没了意义。

黄玲对北京商报记者称,盒马从初创的第一家店,一直到后面的所有新型业态,都得到了政府的极大扶持,这是“拥抱变化的勇气”。

2020年10月1日,盒马旗下首个X会员店正式开业,而其核心优势就是离上海自贸区外高桥保税区特别近。“零售的核心本质,无外乎就是为消费者找到最好的货,能不能为一些没有标准的行业建立起采买的行业标准,这部分我们有相当的自信。”黄玲如此说道。

事实上,早在上海自贸区成立的第二年,习近平便提到,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为推进新形势下改革开放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

上海自贸区没有辜负期待。数据显示,从2013年上海自贸区第一个挂牌成立至2020年9月,七年间,上海自贸区在投资、贸易、金融和政府职能转变等领域形成了300多项向全国分层次分领域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国务院先后推出的六批向全国复制推广的自贸区制度创新经验中,约一半为上海首创。

企业服务是上海自贸区的金字招牌。图片来源:北京商报

七年不痒

按照传统的思路,2020年或许是上海自贸区的“七年之痒”,但对于上海自贸区而言,一切似乎早已在掌控之中。

如今,上海自贸区早已不是最初的28.78平方公里了。3版总体方案之后,上海自贸区从28.78平方公里扩围到120.72平方公里,从4个片区扩大到7个片区,此后又确立“三区一堡”新目标,增设临港新片区,120平方公里又增120平方公里,上海一直“在路上”。

而上海自贸区六年,也需要注入新的活力。

“6+2”八大制度创新,临港自贸区正着力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图片来源:北京商报

“和上海自贸试验区其他片区相比,临港新片区在制度设计方面有不少创新和提升。临港新片区强调要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定位更高更明确。”对于临港新片区,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曾如此解释。

而上海也在复制并“更新”自己的成功。作为中国首家外商独资汽车制造企业,特斯拉“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速度已然成了上海自贸区最著名的金字招牌之一。紧接着,2020年5月,山姆中国会员旗舰店项目在外高桥保税区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1年开业。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建设仅用了两个多月,创造了疫情期间的“山姆速度”。

但归根结底,无论是“特斯拉速度”还是“山姆速度”,最终的目标无外乎都是“上海速度”。

而“上海速度”的背后,不仅是制度的复制,自贸区的形式也已经遍地开花。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全国自贸区渐成雁阵。

在上海自贸区成立的当天,新华社的一篇评论指出,以开放促改革,用倒逼机制推动发展活力,已被深圳和浦东的成功经验所证明,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正是新形势下的他山之石。七年之后,这句话依旧值得回味。

北京商报记者 杨月涵 郭秀娟

记者手记:进博会、自贸区与浦东30年

进博会期间,欧莱雅展台一角。图片来源:北京商报

2020年11月7日,第三届进博会正式开馆的第三天,热闹、忙碌依旧是“四叶草”的代名词。

“把全球最好的产品引进到中国,中国又作为发源地将其散发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是进博会三年来不变的一点,且越来越强烈。”趁着空隙,刚刚在自家的展台内结束了一场活动的欧莱雅中国副总裁兰珍珍与记者有了短暂的交流。但这几分钟的交流里,却不难窥见欧莱雅对进博会的“情有独钟”。

据了解,这是欧莱雅第三次参加进博会,三年间,欧莱雅都是进博会中最大的日化行业参展商。但对欧莱雅来说,三年可能不够。

“进博会是我们向中国数亿消费者介绍世界级品牌和产品的平台,目前我们已确定参加下一届。”欧莱雅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费博瑞曾如此说道。

那一天,进博会已然进入“实战”阶段,发布报告、举办分享会、举行签约仪式……不同展位之间,频繁传来话筒扩大了几十倍的声音,震耳欲聋。在那里,我们见识了进博会背后,上海开放的热火朝天。

第三届进博会为世界打开机会之门,也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图片来源:北京商报

也是在那里,我们还发现了上海营商环境以及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金字招牌之一——特斯拉。在进博会召开的前不久,7000辆“临港制造”的特斯拉Model 3刚刚从上海启程运往欧洲,而这距离特斯拉上海临港的超级工厂开工还不到两年。

但因种种原因,在进博会期间,面对一米之遥的特斯拉,我们仍旧未能深聊关于“特斯拉速度”与上海自贸区之间更多的故事。

这或许也预告了此行的坎坷,比如仍未能采访到参与自贸区建设的亲历者。那时候,上海还在忙碌另一件大事:浦东开放30周年。虽有遗憾,但却也印证了我们关于这座城市的初印象:上海,永不停歇。

永不停歇的忙碌和永不止步的探索。

这种想法在看到临港自贸区新片区展示中心楼外,“积极探索、大胆试验”的标语时变得更加清晰。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上海答卷也穿插其中:进博会三年,自贸区七年,浦东开发开放30年,时间穿梭,历史交织,上海使命从来没变。

敢为天下先。30年前,浦东开发开放作为一张王牌,率先向世界展现出了中国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的决心。

七年前,又是一张王牌,全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横空出世,负面清单、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等一大批制度创新先行先试,布局后续的复制推广。三年前,着眼于新的开放,习近平主席开门见山:“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

也是那时候,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了上海三项任务——增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说到底,进博会、自贸区和浦东,从来都是一脉相承。

2020年11月4日晚,我们坐在从“四叶草”开往酒店的出租车上,手机里传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致辞直播。车窗外,从华灯初上到灯火辉煌,这座“不夜城”依旧在高速运转。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