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大战还在继续,深圳的学位缺口却拖了后腿

深圳房地产信息网 2019-01-10 14:29 阅读 1000+

同为家长,感受到读书的“实际代价”之昂贵,如鲠在喉。

这两日爆出的深圳" target="_blank">罗湖教育部门的操作,我觉得比以往更深的刺痛了深圳的家长,尤其是非深户。从价值判断的角度,作为主管部门,无论原因若何,要非深户“回老家读书”的措辞,都是令人非常不堪的。

应当正视,人口吸附能力强的大城市,学位普遍都不足。尤其是名校,抢夺的白热化都令人吃惊。不唯中国,全球都如此。这是个世界性的难题。

但是,深圳的情况尤其严重。严重得我认为不合理。

然而,每当此时,我们都会看到两类信息:

一类是,各地职能部门发布学位预警。

一类是,房产类媒体在不断的制造焦虑,大家赶紧买房子,买房子也不一定有书读,何况你不买?

从观察分析的角度,我认为,有必要搞清楚深圳这些年来的教育紧张问题,到底是不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痛苦过程。也就是说,这座城市愈演愈烈的教育问题,除了有人口增加带来的自然压力,有没有存在误判以及应对不力的地方?

我查阅到的历史数据显示,深圳由政府部门所创造的公办学位大幅跟不上需求的增长。这也许解释了,为何这么多年来学区房的价格在持续暴涨。

我们基于公开信息获取深圳在十一五到十三五(2006-2018年)的学位新增供给量,然后,基于同期在校中小学生的数量增长进行比对。

我们首先检查,深圳截至目前在校中小学生的情况。

截至2018年12月,深圳在校基础教育学生(初中、小学)数量大约150万个,幼儿园学童53万名(全中国大城市排第一)。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称,“深圳教育的门槛是最低的”。2016-2017年,深圳没有再披露幼儿园入学率、小学毕业升学率数据,无法判定是否为100%入学。 

再来检查,深圳在十一五、十二五已经新增出来的学位总量,以及十三五的情况。

1、深圳在教育投资上面的确非常大手笔。2007年,教育支出是128.81亿元,到2018年安排教育支出634亿,“未来每年还会高速增长”(王立新语)。过去5年(2013-2017年),深圳在教育领域财政投入近2000亿,年均增长20.14%。说激增毫不为过。

(以上均为公开媒体报道)

2、十一五+十二五期间(2006-2015年),深圳新增中小学学位18.9万个(未区别是否公办,理解为公办)。(“十二五期间新建中小学学位12.6万个,是十一五时期的两倍”)

3、“十三五”期间年均新增学校37所,新增公办学位4.76万个,几乎每10天就有一所新学校拔地而起。未来5年(2018-2022年),深圳将新增30万个公办学位(折合每年大约6万个)。

以上是过往由政府主导的公办学位供应情况以及供应规划。

那么,我们来检查,2006-2017年乃至2018年,深圳中小学学位需求量大概的状况。假定每个适龄学生都能入学的话,那么,每年的“在校中小学生数量”变化是可以反映出学位的“需求量”变化的——如同以房地产成交量来测度房地产需求量一样。

1、十一五、十二五期间。

2006年,深圳在校小学生56.5万名,中学生25.7万名,合共82.2万名学生(含高中生)。以此为基期。

到2015年,这两个数据分别变为86.5万名、38.5万名,合共125万名。比2006年增加了42.8万名学生。

即是说,2006-2015年,深圳需要新增学位数量是42.8万个。

如上,深圳实际增加的是18.9万个,缺口是23.9万个,政府只提供了相当于学位总需求量的4成多(44%)。

为什么缺口这么大,那些孩子还是读到了书呢?应该是民办学校解决了大部分吧。

2、十三五期间。

现在十三五已过3年,2016-2018这三年深圳的情况又是如何?

这是2016年的情况。

这是2017年的情况。

如前官方所言,深圳2018年的“基础教育”学生是大约150万名。这个要怀疑一下:个人觉得副市长的表述应该是包含了高中生在内的,依据十三五开头这两年深圳中小学生年平均增长率8.85%来测算,刚刚超过150万,数据对得上,如果把高中生再加上(大约有13万人),增幅太惊人(18%),有些不信实。但的确要指出的是,十三五期间,深圳中小学生增速上升得很厉害。因此,我们还用150万来比较。

总之,按150万计算,和2015年相比,深圳又增加了至少25万名中小学生。那么,3年时间,每年需要新增的中小学学位是,8.33万个。

与前述对比——深圳十三五开局这几年,每年新增公办学位4.76万个。未来5年每年6万个。过去这3年,每年缺口大约在3.6万个。即便按6万个算,也差2.3万多个。由政府主导的公办学位,在未来比重有大幅提升,但依然显著不足。

这是从过往的大数据推算得到的大概情况,当然也许我不专业,推算错了,也请大家后台批评。

倘若上述推算大差不离的话,那么,我们要说三点:

1、深圳过往的欠账,有可能导致了有不少小孩在适龄阶段没有入学。不然这个数据不太对得上。具体有没有,需要职能部门给出明细。

2、为确保未来深圳的小孩能够有书读,也降低各界对学区房价格上涨的强烈预期,深圳每年的中小学位增加量也许要确保到8万个以上才行。

3、在中学和小学的结构上,小学学位的数量估计要增加5万个——2012年之后,几乎每年的在校小学生数量都要增加5万人(加上放开港澳儿童的入学)。

下面是深圳统计年鉴的详细列表,大家可以自行对照。

基于以上,我不认为深圳的基础教育搞得很好——这个缺口太大了,我也不接受那些以深圳发展速度快为由一再强调基础教育已经搞得全国相对最公平的说法。

有人拿深圳和京沪比较,说深圳对外来人口是如何的包容平等,我认为严重值得商榷。认真考究,这个城市97%以上的人都不是“深圳人”。它不应该出现这种“非深户”难上学的问题(有些地方深户也很难)。

将非深户纳入义务教育系统,是这个城市理应从建立伊始就要考虑的问题。即便是不考虑,过往40年的时间里,在任何一个时间点纳入考虑,都是对的。唯一不对的,是一直以此作为借口。

别的城市都可以,但,唯独深圳不可以。这样一个“白手起家”的城市,享受了全中国几乎最好的人口红利——到今天,户籍人口的出生率还维持在令人恐怖的25%的高度。这是要支付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你要支出巨额的公共开支,把教育办得不一样,至少要匹配上这个城市的地位吧。

对于深圳每年都投资600亿上去解决教育的问题,我觉得要再追问一点,关于分布,关于结果。这些钱是怎么花的,大学、中学、小学、学前各自占有的份额有多少?每年的预算有没有花完?都花到哪里去了?

这些,缺乏更进一步的信息披露。

以公理论,以财力论,深圳都应该更大幅度的放开。如果我们到了全国各城市都在拼抢人才资源的时候,还能说出让人回老家读书的话,我认为实在是无法反驳有关“深圳是一座养蛊之城”的质问。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