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背景下,未来10年中国城市推演

匿名 2020-12-05 03:57 阅读 1000+

来源:地产八卦女

1st

近段时间,因为新冠疫情和中美关系大变局,有个名词特别火:经济内循环。

我们知道,外循环就是出口导向,一切以出口挣外汇为主。而内循环,说白了,就是中国人自产自销自用。

由此,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模式,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也截然不同。

例如,中国进入内循环时代后,首当其冲被影响的行业就是港口航运、外贸服务业,这也就意味着,在内循环开启后,中国大部分发达城市的港口优势将会被削减。

当然,因为经济先发优势和人口规模优势,发达城市依然会是发达城市。但以前那种遥遥领先于内陆的发展速度和经济规模,可能会被平衡很多。

与之相对应,内循环时代,内陆城市会迎来一波发展的春天,在资本和政策的支持下,很多产业将会大幅度向内陆城市转移,从而减小和沿海发达城市的差距。

一方面,内陆城市仍然拥有庞大的人口和消费力。例如重庆、成都、南阳、临沂、保定,人口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这也意味着这些城市有着强大的消费力。

另一方面,国家对内陆城市的产业政策和资金支持,势必源源不断。实际上,在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指引下,部分有先见之明的地方政府和产业投资者已经着手向内陆城市做好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准备。

例如,就在今年5月份,国务院印发《关于在新时期促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重点推进西安、成都和重庆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建成,从而促进新能源、第三代半导体、军工等产业的发展与落地。

2nd

那么,在内循环背景下,哪些城市会拥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哪些城市又有可能大受影响呢?

个人认为,拥有更大发展前景的城市,主要是以下三类:

第一类:位于中部和西部,拥有广大辐射面和众多人口的城市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我说的是成都、重庆和西安武汉和郑州也可以算在内。

平心而论,这几个城市因为近几年的落户政策和产业升级政策而大放异彩。

例如西安积极走网红路线,在城市风貌和引进高科技产业上不遗余力。西安城里本身就遍布大型军工企业和研究所,拥有各类科研机构达到1176家,各类高等院校116所,每年有近30万大学毕业生……丰厚的科教资源全国罕有。而西安在招商引资上也确实有了卓越的改变。目前,西安与华为、比亚迪、光启、中兴等知名企业,都签订了重要合作协议。

再比如郑州,虽说当前郑州有点像是不靠海的东莞,但毕竟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丰富,对于承接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很有帮助。同时,郑州与武汉是国内唯二的中部交通枢纽,这对于郑州引进空港经济、跨境电商有着极大帮助。

第二类:有着先进产业集群布局的城市,主要代表是合肥、固安、东莞。

合肥近段时间很火,主要就是源于其市政府会投资。私募大佬但斌在微博曾转了一条段子,说中国最牛逼的风险投资机构其实是合肥市政府,2007年,拿出全市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赌面板,投了京东方,最后赚了100多亿;2011年又拿出100多亿赌半导体,投了长鑫/兆易创新,上市估计浮赢超过1000亿;2019年,又拿出100亿赌新能源,投蔚来,结果大众汽车新能源板块落地合肥。

说实话,合肥作为一个不靠边,不临海的内陆城市,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明显的“天然不足”。不说在资本科技和优惠政策等要素上无法与深圳同日而语,就是改变内陆省份的老旧观念,也是难上加难。然而,从2000年到2019年,合肥的GDP从300多亿增长了9400亿,整整增长了30倍!同时,合肥与上海、北京同为“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布局了OLED、DRAM、新能源汽车等具有未来前瞻性的产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合肥简直是内陆版的深圳,在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方面,实现无中生有的高质量发展,令人称赞。

与之相类似,同样布局了先进产业的,还有固安。但与之不同的是,固安起家依靠的是华夏幸福产业新城招商模式,同时临近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和新机场,加上北京产业疏导政策和经济体系外溢,所以被外界看好。

第三类:其他强省会城市,主要代表有南京、长沙、贵阳、昆明

一个省拥有一个强省会,不简单意味着拥有一个大城市,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强有力的资源配置中心、一个强有力的话语权——这个东西可以帮助各省在全国激烈的区域竞赛中,赢得更多的资源、政策与人才。

所以从这方面看,强省会城市在内循环背景下,发展道路并没有受多大影响。与之相反,由于内循环是自产自销自用,强省会城市拥有更高的决策权和资源汇聚能力,在全国尤其是与省内的城市竞争中反能更加发挥效用。在新产业方面,非省会喝到汤的太少,差距也是越来越大。

而对于强省会的代表,除了之前提到的成都重庆武汉郑州,长沙虽然布局的机械产业、医药产业不算先进,但小项目不断 ,也不算掉队。且仍然是万亿GDP的水平。

贵阳和昆明与长沙类似,在产业上也有自己的亮点,如贵阳的大数据产业就很火,昆明的特色农业、烟草业也走在全国前列。

在这些强省会城市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南京实际上是两个省的省会,徽京的名号可谓家喻户晓。所以从这方面看,南京可谓“一城吸两省”,再加上南京一直在政治地位上压制苏州,当苏州衰退后,让出的省内资源可在南京进一步集中。

3rd

刚才说了内循环背景下我看好的一些城市。那么,从外循环转到内外双循环,又有哪些城市会大受影响呢?

显然,外贸依存度高的城市首当其冲。

据我了解,在当前35个主要城市中,按照外贸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当前外向度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闽南等地。其中东莞、苏州、深圳、厦门均超过100%。

中国外贸依存度城市排名(来源:第一财经根据各地统计公报、公开数据统计,金华、绍兴为2018年数据)

由此,从上方数据看,东莞、深圳、苏州、厦门、珠海、金华、宁波等城市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其中,东莞虽然因为近几年深圳高房价的挤压作用,承接了深圳部分高新产业搬迁,但东莞毕竟是世界工厂,受到的外贸冲击,国内城市属最大(全国范围内,受到外贸冲击最大的还是香港)。

深圳囿于土地规划的限制和房价的挤出效应,只能把产业寄托在高科技和服务业、金融业上。但深圳又与香港是一脉相承的,内循环首先打击的是香港,毕竟香港的职责是“帮助内地实现商品与货币的国际定价,为中国资金定价海外资产提供舞台,当中国转向内循环,香港肯定要承受一定的打击,深圳的高科技、服务业、金融业也就不例外了。

至于苏州,外贸制造业发达,但囿于如今的中美关系脱钩,很多订单可能会被转移到国外,再加上有个强势的老大(南京),自身又缺少名份,省内资源照顾不到,因此也不乐观。

金华和宁波相对比较特殊。金华主要是做小商品外贸的,疫情当下,国外很多工厂开不了工,对宁波的依存度可能还高一些;至于宁波,依托港口贸易,前景不甚乐观。

另外几个比较特殊的城市,福州、厦门、温州等,除了受到外贸冲击影响外,在台海局势上也受影响。具体我就不多说了。

除了外贸依存度高企的城市外,内循环背景下,还有一个城市的未来,个人也觉得担忧。它就是近几年的大网红城市杭州。

说实话,杭州目前各方面都很好,网红经济也正当其时,但却有个大隐患,那就是阿里的衰退。从张大奕事件爆出以后,阿里的衰退迹象就开始显露。无论是对阵拼多多的束手无策,还是阿里投资的公司总是敌不过腾讯投资的公司,阿里如果真的确认衰退,必然会影响本来政治地位就不高的杭州。

4th

从大的方向看,在以内循环为主、内外双循环共同发展的规划下,国内实际上形成了主要以长江经济带和珠江三角洲为内循环体系的主动脉,真正扛起内循环大旗的北方城市,则很可能只有北京、郑州和济南青岛等少数城市。

其中,北京还能通过政治地位,来平衡南北经济失衡。广州则会借机重新成为珠三角领头羊,依靠其与非洲和东南亚贸易的亲密关系,抗起全球化的大旗。

而从另一方面看,也许内循环,本身也就意味着国内城市竞争内卷化吧。毕竟国内市场是比较固定的,这个城市的产业占据了市场,另外一个城市的产业就不得不遭受竞争。

注:以上纯属个人视角观点,欢迎拍砖。

关于地产,希望能与大家有更多交流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