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学这么难

匿名 2020-12-04 04:31 阅读 1000+

●●● 1● ● ●

闹得沸沸扬扬的“北大退档河南考生”事件已经落下帷幕,最终以北大的妥协给这件事画上了一个句号。

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事件的始末,绝大多数的网友都不齿于北大的反复行径,顶不住压力的北大重新补录已退档的2位考生算是给了所有人一个满意的答案。

但是近来网上又流传有另一种声音,很多网友怀疑两位考生的背景不简单,原因有以下几点:

新蔡一高的副校长同时也是考生班主任和招办主任是同学关系;两位考生都是同一学校、同一班级的同学;两位考生分别以542、536的成绩报考北大专项招生,是否提前知道了专项招生会有断档;学校不敢接受采访,复习班开学后又在北大同意补录之后全部放假,有逃避采访的嫌疑。

而这些声音中,一篇文章引爆了舆论,文章作者系北大教授张海霞,张老师在文章内披露河南省在招生工作中的一些黑幕,尤其是其母校多次请赵老师帮忙给河南省招生组打招呼推荐学生,不明真相的张老师推荐了一些并不是很优秀的学生,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

至于本次北大退档河南考生事件,张老师倒是没有多做评论,只是说了以下这段话:

再看这次河南招生的事情那些不合格的学生,在以河南考试院为首的各位师长以程序正义的名义“帮助”下又要实现逆袭,对于学生是福是祸,尚未可知。但是我知道的是这样以程序正义的名义实际是伤害了绝大多人的真正利益:放一粒沙子进来肯定就少了一粒金子!

虽说没有确切提出其中有猫腻,但是怀疑的意思很明确,这些在文章留言区张老师和网友的互动就能很明显看出端倪。

我看过文章过后,说句实话,触动很大。暂且不论张老师文章内容的真实性,但有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是有阶层存在的。

处在社会上层的人从小接触到的资源都要优于普通群众,寒门难处贵子就是这个道理,就像前段时间韩国新出的豆瓣高分电影《寄生虫》表现的那样,穷人用了一生的时间往上爬了很多层,才堪堪爬到富人的地下室,而这还只是建立在富人停止向上爬的前提之下。

阶层的差距和贫富的差距是难以逾越的天堑,在中国,寒门学子想要改变命运,高考是唯一公平的机会。然而,如果连这个唯一的公平也被掺杂上阶层,那就不要怪这个社会令人作呕,因为我们的身上也散发着恶臭。

毕竟,世间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

●●● 2● ● ●

其实,也无怪乎河南人会绞尽脑汁的让孩子进名校,因为对于河南的孩子来说,金榜题名的难度要比任何省份都难。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985院校在河南的录取率是0.7%,在各省排在最低,而最高的是上海的4.57%,但从数据上看或许差距不大,但是要知道河南省是1亿的人口,而上海仅有2000万,录取率却是河南省的6.6倍。

这样的差距对于任何一个河南人来说恐怕都无法接受,是河南考生不够优秀吗?

显然不是,每年高考的全国卷都是最难的,而录取分数线也往往是最高的。

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这些接受中央政府补助的985院校大部分都是面对本身招生,对于外省仅外放少量名额。

而不巧的是,河南省并没有985院校。

至于211院校河南省确实有一座,但是如果换算成每百万人口211院校的比例,河南省的数据为0.01%,而最高是北京的1.83%,也就是说北京的211院校是河南的183倍,而北京人口不过2000万,何其恐怖的差距。

同样不巧的是,211院校也是面向本地招生,对本地户籍的考生都有政策倾斜。

其实不说全国,单比中部6省,河南省也没有多大优势,从教育部2018年公布最新学校数量上来看,除武汉排名全国前三,远超其他省会,以及太原稍微落后外,中部其他省会总体上相差不大。

郑州一直在跟武汉竞争中部城市老大地位,虽说目前来说郑州对比武汉还有差距,但是郑州已经开始发力,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尤其是武汉毕业生的流动性排在全国第三,也就是说这些高素质人才很多都去了别的城市,而郑州的毕业生大多选择本地工作,长此以往郑州只要狠抓人才工作,未尝没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 3● ● ●

每次谈及河南的高等教育,都有人吐槽当年京校外迁河南鼠目寸光错过了中科大,所以河南省现在的高等教育现状完全是咎由自取,但我作为一个河南人完全无法理解这种论调,也完全不能接受,作为一省施政者我相信他的眼光比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更加长远。

众所周知,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抗日战争时期饱受日军荼毒,建国后好不容易才恢复生产,但是大范围的开垦土地还是没有能力,所以当时仅仅只能顾及温饱。

我不止一次听家里老人讲起那段时光,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动荡不安,当时留在村里从事生产的年轻人很少,要么成为红卫兵,要么被批斗,还在种地的都是一些老人,基本是没有余粮的。

而南阳地处山区,河南省十八个地市当中人均GDP排行14,那个时代的南阳除了满目荒山也真的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而中科大几千人的生活供应相当于数十个行政村,尤其是那时的高校是没有产出的,不是不要而是实力不允许。

而且,当时南阳是明确表示可以接受华科的,而且划了土地,给了资源,但是没办法解决口粮问题,中科大不满意条件才转而选择安徽。

再者说,中科大南迁源于战备疏散,并不是真要南迁,只是暂避风头,风头过后还是要回去的,当年疏散的学校除了中科大基本都回了北京,而落户河南的有两家京校,最后也只有一家学校落户郑州,就是华水。

虽说如今中科大没有回北京,不是不想,中科曾多次要求返京,不过据说中科大和中科院中间出了些矛盾,据说原来的校舍被占了,好像就是现在的高能所。总之,中科大努力了很多年要回去,但回不去,留在安徽只是无奈之举。

一方面,一部分教职工强烈要求返京,毕竟首都和省会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而另一方面,一部分教职工已经在当地安家,离家不便,仅此而已。

换句话说,即便是当年南阳咬牙接受了中科,又能怎样?现在的南阳能留得住中科吗?

当年民国定陪都于洛阳,结果一年之后,洛阳就被放弃,选择了重庆,这就是现实。

●●● 4● ● ●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大学并不仅仅是一座学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可以视为一座城市的象征。

比如说郑大,郑州大学相比于其它名校算不上历史悠久,不过好在郑州这座城市也很年轻,城市见证了学府的壮大,而学府也给城市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无数的新鲜血液,也在这座城市中烙下了一连串的印记。

老郑大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40年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复,将郑州大学列入国家“211工程”项目院校进行重点建设。

转折,从2000年开始,老郑大、河南医科大学和郑州工业大学合并组成今天的新郑州大学,涵盖了理、工、医、文、史、哲、法、经、管等学科门类。

又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将学校发展成全日制本科生54000人,在读研究生19000人,学生数量达70000多人,位居全国高校之首的综合大学。

在郑州,如果说有一种美,那就是郑大校园樱花和天鹅湖。春意料峭的日子,灿烂的樱花让春日之美肆意绽放。秋阳的溫度下,黑天鹅肆意游水嬉戏。

这样的场景,你会理解時光之美、四季变迁;你会懂得,匆忙的腳步,总有靜止的時候。在这里,你可以见证了一个时代、经历了非凡岁月。这不就是大学的精神吗?自由、通识及德性,还有孕育的美学理念。

现在的郑大已经成为郑州的一个地标,初到郑州的人都会选择到郑大的校园里走一走,去看看那一张张洋溢着青春色彩的脸庞,那是这座城市的希望,也是河南的希望。

所以,不要因为郑大的暂时稚嫩而焦虑,也不要因为河南教育的贫乏而怨天尤人,栋梁在成为参天大树之前都是一株嫩苗,这是壮大必经的阶段。

无论是郑大还是郑州乃至河南,我们都应该充满信心给与支持,郑州人口破千万、郑大位列双一流,这些都是河南的成长的见证,他们需要的只是时间,而且不需要太久。

梭罗曾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如此,城市如此,大学更是如此。

如果说,城市是大学的丰碑,那么,大学就是城市的未来。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