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级市铁王座,要换人了

匿名 2020-12-02 17:54 阅读 1000+

文 | 白羊

日前,据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江苏省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9-2024年)。

根据规划,徐州未来5年将新建4条地铁,里程为79.3公里,5年后的总里程将达146公里,较于现在已运营里程增长5.6倍, 届时运营里程在地级市中仅次于苏州、佛山、东莞。

要知道,去年9月,徐州的第一条地铁才正式开通。

国家在严审其他城市修建地铁的同时,为何要允许徐州在地铁建设上搞大跃进?这对徐州——这个素来被国人忽视的地级市又意味着什么?

被忽视的地级市“天团成员”

要想找出当下中国内地地级市的NO.1或者“天团”成员,其实并不难,只需把各类城市排行榜中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剔除即可。

若以2019年上半年GDP(受疫情影响部分城市调整后的全年GDP尚未公布)为单一标准看,内地最强的TOP15地级市分别为,苏州、无锡、佛山、南通、东莞、烟台、泉州、常州、徐州、唐山、潍坊、温州、盐城、扬州、绍兴。

若以第一财经“2019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看,分别为苏州、东莞、无锡、佛山、温州、泉州、金华、常州、南通、嘉兴、徐州、惠州、珠海、中山、台州。

若以综合GDP、居民储蓄、财政收入及环境、科教、文化、卫生等要素的“2019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来看,TOP15分别是苏州、无锡、佛山、南通、烟台、常州、东莞、绍兴、唐山、温州、泉州、潍坊、徐州、嘉兴、淄博。

由上述三个榜单可见,苏州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地级市。

此外,无锡、东莞、佛山、常州、南通、泉州、温州、徐州等城在三个榜单中均有身影,某种程度上凸显了其实力的全面性和稳定性,也可以说是内地300多个地级市中的“天团成员”了。

徐州挑战苏州?

徐州在全国地级市中的实力并不弱,不过在第一天团中,徐州也许是实力相对弱的一个,但也有可能成为变数最大、冲劲儿最大的一个。

其一,较于其他成员,徐州在地缘上不存在明显的受制于“人”和“被抽血”问题。

排位靠前的第一天团成员在地缘上都一个共性,即离大城市都很近,换言之,他们的崛起和繁荣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身边大城市的发展和资源外溢。如上海之于苏州、无锡、常州;广州之于佛山;深圳之于东莞。泉州则受益于海峡经济带。温州虽无大腿可抱,但其“温州商人”甚是厉害。

但地缘的副作用如今也愈发明显。苏锡常和莞佛的问题在于它们的上限取决于上、广、深,换言之,它们的天花板是非常明显。如今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些率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如今也都面临着严峻的经济结构调整压力。

当然,未来苏锡常和莞佛还会发展进步,但基本没有太大惊喜了。

泉州、温州的问题在于财富和资源被周边城市“抽血”,如厦门之于泉州,上海、杭州之于温州。厦门奇高的房价可以说很大部分就是泉州贡献的。

但徐州基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在方圆一两百公里、横跨苏、鲁、豫、皖四省的广袤区域内,基本是徐州最大、最强。

过去四不靠的区位或许制约了徐州的发展,如今却成了徐州后发之势的大利好。

其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使得徐州战略地位比肩省会。

徐州不仅在区位上是中心,交通上是中心(京沪、陇海两大干线铁路交汇处),在战略地位上也是中心。

2017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徐州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这也意味着淮海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规划,淮海经济区的确切范围,包括江苏的徐州、连云港、宿迁,安徽的宿州、淮北,河南的商丘,山东的枣庄、济宁、临沂、菏泽等市;

换言之,若把横跨四省的淮海经济区当作一个“省”的话,徐州就是这个省的“省会”,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哥”。

国家重视淮海经济区原因不难理解,因为这些地方离各自的省会城市较远,在省内基本是属于被遗忘的角落。以徐州为带头大哥组建淮海经济区,一是可以获得政策倾斜,二是上述城市离徐州都相对较近,可有效地带动区域内的资源要素的流动和重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江苏省内一直面临着苏南、苏北经济差距过大的问题。若能以徐州为龙头带动苏北振兴,江苏省政府层面将是十分乐见的。

所以也基本可预见,从中央到江苏省,未来徐州都将获得更多政策和资源上的倾斜。而这些外部的增量因素,将推着徐州大跨越式发展。

如今中央允许徐州在地铁建设上“刚会走就可以跑”,背后或许有扶持徐州之意。

(徐州地铁规划图)

其三,徐州人口聚集能力强,经济的内生性增长有保障。

GDP是由人们活动出来的,活动规模越大越频繁,经济也就越繁荣。换言之,一个地方的人口聚集能力越强,经济的内生性增长也就越强劲。

近两年,明白过来的内地城市纷纷开启抢人模式。

不过,单从观察的角度,较于户籍人口、常住人口等指标,小学生人口更能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地方的人口聚集能力,进而判断经济的内生性增长情况。

很简单,一是小学生人口指标有着明确的标准,也易于统计;二是有能力的父母会把孩子带在身边,也意味着这个家庭财富创造和消费,基本都会发生在孩子上学的城市,而没能力把孩子带在身边的,主要的财富消费也会回流到孩子上学的城市。

从在校小学生指标看,在地级市中徐州近十年的表现还是比较亮眼的,不仅止住了下滑趋势,还吸引来了大量“新徐州人”。

(数据来源:Wind,XTIMES金融财经组)

由上图可见,徐州市的小学在校学生数自2001年至2009年逐年降低,从2010年起止跌回升。

另一方面,基于出生人口得出来的小学生理论在校人数与实际差异,也表明近年来有大量的外来人口带着孩子到徐州发展和定居。

在内地绝大多数地级市近年来都在面临着人口流失的难题(主要是来自一线、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而徐州的逆势表现还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其不仅意味着徐州人口顶住了大型城市的人口吸虹压力,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正在发挥强大的人口集聚能力。

徐州把苏州从“中国第一地级市”铁王座上拉下来,短期还不现实。但至少明朗的一点是,徐州或许会成为地级市天团中最有冲劲儿的那一个。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