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背后的真相:这才是中国真正的城市格局!

匿名 2020-12-01 14:04 阅读 2000+

昨天,常年稳坐GDP头把交椅的广东公布了自己2018年的成绩单:

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9.73万亿元,同比增长6.8%。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21万亿元,同比增长7.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8万元,增长8.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

同时,广东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过7000亿元,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7%;

进出口总额达7.16万亿元,增长5.1%;实际利用外资1450.9亿元,增长4.9%,其中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7.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8%;直接融资1.16万亿元,增长40%,民营企业贷款占新增企业类贷款比例达61.8%;城镇新增就业14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1%。

这个数据在全国是什么水平?

一直以来,广东的GDP是多少,就是今年各省GDP的顶了。

其中要补充说明的是:深圳是属于计划单列市,虽然财政上不归广东管,但是GDP也是算入广东全省的GDP。

在广东公布自己成绩的同一天,上海也更新了数据:经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32679.87亿元,比上年增长6.6%。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这40年来,中国内部城市也发生了巨变。

北上广深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城市,9大国家中心城市来势汹汹,三大都市圈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强势抱团,还有来势汹汹的中部城市群、西南城市群。

回忆这40年来,中国城市格局的明争暗战全都藏在GDP的数字之中,有的城市崛起,有的城市衰落,令人唏嘘。

通过GDP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把上海看做省份,是全国第十一,而如果把上海当做一个城市来看,一直都是全国第一。上海真是国家的亲儿子,全国最好的资源和政策都全堆给了上海,真可谓是宠冠天下。

2.改革开放让沿海城市获得了最多的红利。40年来,广东、浙江、福建的经济增长超过400倍,名次上升也是最多的,国家对沿海城市的政策扶持,让他们获得了快速发展。

3.江苏和山东是各省中保持最稳定的,基本没有跌出过前5。虽然,目前江苏的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困难,但不可否认的是——江苏的“苏南模式”“县域经济”仍然具有很强的增长活力。

4.经济下滑最严重、名次跌出最多的是东北。改革开放之前,东北依靠重工业积累了大量财富,而在资源衰竭之时没有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从此一蹶不振。

5.和东北一样日渐衰落的还有资源导向型城市。例如山西。

6.改革开放40年,是东南沿海对北方的经济全面超越。特别是广东的崛起,吸附了来自全国的资金技术人才,形成了今天“南强北弱”的经济格局。

而这40年来,各城市的GDP,分化也非常明显。

回顾近年的变化,给我最直观的两个感受:

1.40年来,上海一枝独秀,遥遥领先,常年第一,俨然成为丈量其他城市的尺度。

2.这40年,就是学霸深圳逆袭的40年。

1979年,排名第一的上海GDP:286.4亿。

1979年,深圳成为由“宝安县”改名为“深圳市”,第一次有了自己的GDP:1.96亿。

而40年之后,原本相隔178倍的上海和深圳,在2017年相遇,在2018年又接着缩小差距。

相隔一水、相隔178倍的双方,在2017年相遇,2017年,上海GDP30133亿元,深圳GDP22438亿元。

而在2018年,双方的差距再次缩小,上海GDP3.26万亿,深圳2.4万亿,成为亚洲前五的大都市。

上海作为老牌一线城市,在互联网浪潮中力争上游,先是争取特斯拉落户上海,再是科创板的鼎力支持,最近更是野心勃勃地要去上海大都市圈。

而深圳,完全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一路开挂,凭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进阶速度超过了中国所有的城市。

现在的城市竞争大背景是:国家一心想扶持大都市圈的发展。

这也是未来城镇化的必然。

所以,2019年,最值得关注的便是长三角和粤港澳的激烈竞争。

不管是国家中心城市战略还是做大做强省会城市的规划,都是利好两大都市圈。

目前看来,未来两大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上海和深圳在资源企业总部资金人才上的竞争。

那么谁会胜出呢?

犹记得,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曾对着陆家嘴董事长杨小明说:

你们步子完全可以迈的更大点,怎么就看不到以前浦东开放的那股闯劲儿,是不是现在什么都有了,反而说收缩脚了呢?

浦东的发展,是举国政策与资源推动的成果,自然也吸引了跨国巨头的投资,从时间上来看,这与深圳的起家差不离,但若干年后,深圳率先完成了转型。

此时此刻的深圳,华为在全球叱咤风云、腾讯在互联网中遥遥领先、房企中的老大哥万科攻城掠地、招行、平安等市场化金融巨头发展可圈可点。

经过大浪淘沙,这些巨头都已成为各自领域的翘楚,虽然年轻,却保持着旺盛的发展活力。

回望十里洋场的上海滩,想要找出一家在专属领域做到全球翘楚的民企,确实很难。

彼时,深圳羡慕上海有宝钢、上汽、中芯、振华、华虹、上海电气、上海石化、中商飞机、上药、百联、光明、锦江、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太平洋保险、盛大、携程、分众、复星...

而今天,时势不一样了。

上海仍在为国企改革而抓耳挠腮,为留住外企而苦苦经营。而深圳,自己培育了充满活力的民企。

一个腾讯,市值3万亿人民币左右,相当于上海市属前10大上市公司市值的综合。

一个华为,每年上缴的个人所得税就相当于上海前50大公司上缴的个人所得税的总和。

成熟期的上海和发展期的深圳,未来的沪深之争,你更看好哪一个呢?

欢迎在留言区踊跃讨论。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