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深圳市国防后备力量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记事

新华网 2020-09-05 10:38 阅读 1000+

  深圳,一个从小渔村起步的改革开放“试验田”,历经40年敢闯敢试和勇为人先,一跃成为GDP超过2万亿元的国际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首创深圳速度和效率这一奇迹的,正是身着迷彩的‘国防绿’。”深圳警备区政委常清华介绍,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深圳这块试验田实现了国防后备力量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979年9月,一支2000多人的工程兵先遣团开赴深圳,拉开了特区建设的帷幕。1982年隆冬,近百列军列满载来自全国各地的2万余名基建工程兵,奔赴深圳这个特殊的大工地承担重点工程建设任务。

  1979年建市时,深圳人口只有33万,市区连一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街道多是土路,遍地荒草,房屋破旧。因为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一些干部开玩笑说,原以为到了“小香港”,没想到进了南泥湾。

  1983年基建工程兵部队官兵集体转业,身份由光荣的解放军转变为深圳市建筑公司的干部职工,仍旧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深圳完成大小建设工程160多项。

  1986年,他们在承建53层的深圳国贸大厦时,抢时间、赶速度,24小时不停歇,创下了3天建造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从此,深圳市经济社会各条战线都以退役军人创造的国贸大厦建设速度为标杆,时不我待地奋力拼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经济发展不仅要有速度,更要有效率。1979年,曾任某炮兵团团长的转业干部袁庚受命创建蛇口工业区。在蛇口工业区600米长的顺岸码头工程施工中,施工方提议实行以效率为中心的奖励机制,以大幅提升施工效率。

  袁庚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将这句话做成标语牌竖在工业区指挥部的楼前。从此,这句话迅速传播开来,成为深圳特区建设者的共识和行为准则。

  近年来,深圳警备区协调驻军主动作为,为深圳创新提供支持和便利,探索搭建深圳军政企三方对接服务平台。他们还推动驻深圳部队与前海合作区联合签署《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联防管理委托协议》,出台14项举措为前海开发建设提供便利。为配合深圳地铁建设,驻军某部主动挪移、重铺地下军用光缆,为地铁建设创造条件。

  “深圳的快速发展,‘国防后备力量’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民兵和预备役人员不但创造了深圳速度、效率和创新,还参加了160余项工程建设,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圳警备区司令员武启龙说。

当世界经济面临修复,当未来依然存在不确定,或是危机、或是机遇,一份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指引正当时。

风财讯对话顶层智慧,22场云端对话,10城落地论坛,9月1日-9月6日,与您相约!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