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构建深莞惠一体化城际交通网络

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2020-03-19 07:31 阅读 1000+

省人大代表陈琼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深圳商报特派记者 谭彪 摄

【深圳商报广州1月13日电】(特派记者 陈小慧)出席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的在深省人大代表,都带了什么建议而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代表们的关注点既有产业发展宏观大计,也有交通、教育、医疗等民生话题。其中,吕国林和王海两位代表就“不约而同”关注到深莞惠三地交通互联互通问题,呼吁推进深莞惠综合立体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构建深莞惠一体化城际交通网络。

创新深莞惠都市圈综合交通合作模式

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至东莞惠州的城际出行约为136万人次/日,预测到2035年将增长至620万人次/日,约为现状的4.8倍。

王海在建议中提到,从深莞惠都市圈路网角度看,路网布局总体上呈“西密东疏”格局。深莞之间干线道路较多,而深惠、莞惠之间干线道路较少,现状路网对都市圈东部发展的支撑不足。王海建议,构建由国铁、城际轨道、城市轨道组成的层次清晰、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资源共享的深莞惠一体化轨道网络。

吕国林从创新深莞惠都市圈综合交通协调机制与合作模式的角度,建议由深圳联合东莞、惠州等城市共同编制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创新都市圈轨道规划建设审批机制,探索建立深圳主导的城际铁路项目审批制度,破除行政边界限制。同时,建议与周边城市共同推动城际铁路建设,加快珠江东岸深大城际、深汕城际、穗莞深城际、深莞增城际、深惠城际等规划建设。

吕国林提出,要将大湾区东部干线机场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试点示范,由深圳全面参与大湾区东部干线机场和临空产业园建设投资及运营管理,加强深圳宝安机场与大湾区东部干线机场之间的联动发展。

让人人会急救、敢施救

“要让人人都能成为急救员,懂得急救技术而敢于去施救。”在深省人大代表陈琼重点关注在我省推行应急救护培训的话题,提出广州、深圳应先行先试,打造5分钟社会救援圈(黄金5分钟内有人向患者施救)。

陈琼向记者表示,国内大、中型城市中心肺复苏(CPR)实施率平均仅为4.5%,面临社会急救体系不完善,公众培训率低,不懂救、不敢救,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配备不足等问题。建议进行专业指引,由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培训任务,按照不少于医院医务人员总数10%以上的名额选拔优秀导师,并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单位,实行片区培训包干制,将培训纳入家庭医生签约和居民健康宣教内容。同时,建议统一规划配置AED,保证充足的急救资源配置数量、分布密度和人群覆盖率,将各类意外伤害造成的人员伤亡降至最低程度。

提升幼儿教师工资待遇

在深省人大代表农凌则关注教育方面话题,带来了关于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农凌表示,与中小学教师队伍相比,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尚存在教师工资待遇偏低、稳定性差、教师专业素质不强等问题。建议政府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提升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建立和完善幼儿教师收入稳定增长机制。

超前规划大鹏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配套设施

关于深圳游艇自由行的话题,已经连续多年受到在深省人大代表的关注。叶丽燕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带来了加快大鹏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规划建设的建议。她表示,大鹏新区在两年前开始谋划建设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目前游艇保有量300多艘,目前自由港建设推进缓慢,基础配套设施匮乏且超前规划意识不强。

叶丽燕建议,要科学做好大鹏半岛规划以及深港惠海域功能布局,以新产业需求导向统筹海陆空间合理利用,规划与自由港相匹配的游艇产业现代服务园区和预留产业配套用地。同时,建议科学规划建设南澳港的防浪堤,按照“一堤三港”的方案高标准建设南澳渔港、游艇交易港、国际邮轮停靠港,为自由港提供基础设施配套的起步项目尽早规划建设。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