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C车道多了反而更堵?交通部门回应:新收费系统测试11天

搜狐焦点深圳资讯 2020-03-19 01:39 阅读 1000+

“装了ETC,还不如人工车道走得快。”近日,多位市民因ETC故障以及ETC车道安排不合理,导致车辆无法正常通行,影响高速路口的通行效率,而对此吐槽不已。记者调查了解到,ETC通道车辆无法正常通行受多种因素影响。

部分高速收费站塞车现象严重(深圳商报记者 崔敏/图)

广东省高速公路新收费系统测试现缓行?省交通运输厅回应

日前,从广东省交通运输厅获悉,广东省高速公路取消省界收费站的门架系统、车道系统、站级系统、省界站拆除正线取直等各项建设工作基本完成。按照交通运输部统一部署,12月21日0时至31日24时,全省高速公路将对新收费系统开展为期11天的验证测试工作。

在验证测试阶段,广东全省高速公路人工收费将全面启用新的复合通行卡,原有的通行卡将逐步被替换。21日0时至31日24时期间,非ETC车辆行驶高速公路实行纸券验证,未安装ETC的车主在进入高速公路时,需在混合车道(人工收费)入口处同时领取新的复合通行卡和纸劵,或领取加盖“无卡”印章的纸劵;在出口,一并交回复合通行卡和纸劵,或交回加盖“无卡”印章的纸劵,使用现金或移动支付方式缴费。

省交通运输厅提醒,验证测试阶段,由于原有路径标识系统全部关闭,全省高速公路暂时采用最短路径收费。行驶高速公路过程中,广大车主要妥善保管复合通行卡和纸券,不得人为损坏或丢失。若复合通行卡和纸券损坏或丢失将造成出口收费不能正常进行,车辆长时间滞留,同时高速公路管理方将要求车主对人为损坏或丢失的复合通行卡按工本费赔偿。

验证测试阶段新、旧系统并行,情况复杂,高速公路入、出口收费人员操作时间相应增加。省交通运输厅要求全省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在验证测试阶段加强现场管理,增派人员及时处理现场异常情况,做好解释和服务工作,同时呼吁广大司乘朋友对验证测试阶段的各项工作给予支持和理解,积极配合,在高速公路入、出口按照指引,有秩序地通行,减少拥堵。(南方日报 记者 袁佩如 通讯员 粤交综)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已督促各高速公路公司在收费站出入口安排专人值守,制定应急预案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表示,为确保ETC车道的通行效率,已督促各高速公路公司制定完备的应急预案,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维护收费站正常通行秩序。

在中国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动高速公路ETC发展应用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按照计划,到2019年底,各省(区、市)汽车ETC安装率达到80%以上,通行高速公路的车辆ETC使用率达到90%以上,高速公路基本实现不停车快捷收费。”

安装ETC原本是件好事,但近日有网友称,因ETC设备性能差,无法识别,经常在收费站看到ETC故障而倒车,导致塞车的情况。有时还会出现因一条ETC车道塞车,而导致整个收费站大面积塞车,甚至造成周边市政道路交通拥堵的情况。

不仅如此,还有微博网友表示,因收费站没有合理分配ETC车道及人工车道,货车通行量大而导致道路严重拥堵,安装了ETC的私家车无法正常通行。该网友还指出,办了ETC后反而更加塞车。

推行ETC的目的是为了加快道路的通行速度,缓解道路的通行压力,改善堵车情况,如今却因ETC故障,使塞车的情况加重,车主出行更加不便,这样是否违背了设立ETC的初衷呢?另外,有关单位是否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ETC、人工车道的比例呢?

为核实网友所述的情况,记者接连走访了龙华区龙岗区等多个高速收费站,并在龙华区某收费站观察近半小时,发现约有10辆车因不明原因无法正常通过ETC通道。

目前收费站出现ETC故障的频率高吗?“说实在的挺多的,因为车流量大。”该收费站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以ETC车道每天通行1万辆计算,如出现1%的故障率,就有100辆车无法快速通过,进而影响整个收费站的通行速率。

据悉,ETC车辆无法正常通行受多种因素影响,如ETC卡未插好、ETC卡欠费未及时缴清、OBU电子标签电量低、OBU电子标签私自拆卸过(系统提示非法拆卸)、OBU电子标签未装在信号范围较好区域导致感应不到对应标签、车辆前挡玻璃金属防爆膜的信号屏蔽等。

除此之外,收费站工作人员称,为了与2020年的新系统接轨,正在更改系统,因此系统不稳定,这也是导致ETC出现故障的原因。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表示,为确保ETC车道的通行效率,该局已督促各高速公路公司在收费站出入口安排专人值守,出现异常情况时,迅速处理,并要求各高速公路公司制定完备的应急预案,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维护收费站正常通行秩序。

那么ETC出现故障是否因相关公司资质及技术标准不过关所致?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回复称,各设备供应商的资质及技术标准均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规范要求,且关键设施设备安装调试后,均需专业技术单位组织联调测试合格后方可投入服务,基本上不存在技术及标准不过关的问题。(深圳商报记者 崔敏)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自南方日报、深圳商报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