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案例 | 如何共建城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看见未来教育研究院 2019-09-01 01:40 阅读 8000+
看见案例 | 如何共建城<a href=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inline="0">

本文字数:3766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看见案例 | 如何共建城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前言

低矮而密集的电线,滋滋作响。

密密麻麻的握手楼[1],阴暗潮湿。

堆积外露的生活垃圾,阵阵恶臭。

这就是大部分城中村孩子生活的地方。

他们跟随进城务工的父母,住在低房租、低物价的城中村,无论在家还是社区,生活空间尤为狭小和拥挤,而且治安质量令人担忧。

当我们在积极地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城中村的不友好空间,也更值得去关注和改变。

那么,我们要如何让城中村的孩子拥有一个更友好的生活空间?

本文将从实务的角度,跟随长期扎根于深圳社区的807社区创新实验室,了解他们在“罗湖区儿童共建城中村友好公共空间”的项目中是如何构思、实践的过程,希望能为更多的一线工作者带来参考和启发。

罗湖区儿童共建城中村友好公共空间

1、项目背景

807社区创新实验室(深圳市罗湖区捌零柒社区公益发展中心)联合黄贝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罗湖政协委员基金的资助下,于去年底持续开展“罗湖区儿童共建城中村友好公共空间”项目活动。

项目的设立是为了响应深圳市政府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罗湖区政府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区”的号召。在项目设计上,以儿童为主体,设计“参与式”调研的步骤,让社区居民共同探讨如何去建设“符合城中村现状及需要”的儿童友好公共空间,最终形成有城中村普适参考性的儿童友好空间方案建议。

目前,项目开展地点覆盖罗湖区黄贝街道黄贝岭社区、新秀社区新湖村、笋岗街道北站社区笋岗南村共三个城中村,主要研究及实践地点为黄贝岭社区(黄贝岭村),总人口约3.8万。

看见案例 | 如何共建城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黄贝岭社区)

2、项目行动

儿童是一个城市未来的主人翁,黄贝岭村的孩子及家长对自身居住的城市空间有着怎样的看法?又有着怎样的需求?

项目要如何才能吸引儿童、家长和其他公众的多方参与,共同探讨城中村儿童友好空间使用习惯和系列需求,并在儿童友好空间方案上达成共识?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807创新空间的项目团队把项目行动分为3大部分:

(1)基础调研:认识社区

2018年10月,项目组便开始收集社区的相关资料并制定工作计划,并去城中村实地走访,观察社区的空间现状、儿童及家长的活动情况,对社区基本情况进行摸底。

2019年的1-2月期间,项目团队与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重要利益相关方社区管理者、家长等建立联系,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的方法,让团队对黄贝岭村儿童的日常生活、休闲娱乐方式有了大体的概况性认识。

根据项目组的问卷数据,城中村环境下的家庭居住面积约在40平方内,86%的居住人口在4人及以上。可见,孩子们的室内生活成长空间的较为狭小,这也限制了儿童在家里可以开展的活动类型。

而走出家门,谈到社区的儿童活动空间方面,超过60%受访者认为黄贝岭缺乏儿童自由玩乐的活动空间,其中接近10%更认为极度缺乏。

问及儿童活动空间不足的原因,主要集中意见在房子密集缺乏空间、街巷狭窄、停车占据场地、没有设计适合儿童玩的场所。

(2)儿童参与:发现需求

在基于调研的概况,项目团队从家长和社区管理者的角度大致了解到儿童在城中村及周边的休闲活动情况。那么,儿童本身是怎么看待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呢?

因此,项目组设计了“我是社区小玩家”参与式调研活动,让40个孩子化身为调研员,带领项目组的哥哥姐姐行走社区,进行实地考察,分享他们日常都在社区哪些地方进行休闲活动。而且,在项目组哥哥姐姐的引导下,小调研员对这些场地进行系统分析与评分,记录他们认为场地的优点、缺点,以及希望改善的建议。

看见案例 | 如何共建城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我是社区小玩家”的活动开展步骤)

总的来说,孩子们对多样化的儿童设施需求是迫切的,而城中村内垃圾桶较多、自行车占道让街巷变窄更难玩耍也是儿童迫切希望改进的地方。陪伴参与的成年调研员则关注到由于城中村建设时街巷狭窄导致的人车不分流,则让儿童在街巷游玩中存在难以避免的安全风险。

看见案例 | 如何共建城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儿童调研员现场示范平时怎么玩)

看见案例 | 如何共建城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儿童调研员现场示范平时怎么玩)

看见案例 | 如何共建城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儿童调研员对玩乐空间的分析)

看见案例 | 如何共建城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儿童调研员对玩乐空间的分析)

(3)社区展览:多方参与

通过“我是社区小玩家”儿童参与式调研,项目团队把获得的调研信息进行梳理,把调研成果变身为“我在社区哪里玩,约您一起谈”的社区分享展览,吸引社区不同年龄居民齐参与,让儿童友好议题走进更广泛的公众心中。

展览内容共分为两部分:

  • 参与式调研成果展示

项目组将儿童调研员找到的20个多个空间分为街巷游戏、沿街商铺、空旷平地、公园、楼盘中庭共5大类。接着,根据前面两个阶段中儿童、家长关注的问题焦点,项目团队梳理了6个有关城中村社区儿童友好需要关注维度,包括“安全度“、”生态与环境卫生”、“社邻关照”、“易亲近度”、“寓教于趣”、“多样化体验”。根据这六大维度,项目组整合儿童及调研员的数据进行综合评分,得出每类空间在六大维度的得分情况。

看见案例 | 如何共建城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社区展览现场的“调研小结”板块)

看见案例 | 如何共建城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社区展览现场的“调研小结”板块)

  • 公众投票互动展示

为了让更广泛的居民公众可以表达他们心中的想法,并参与社区问题迫切性的排序,展览现场还设计了三大互动板块。

第一个互动围绕项目组制定的城中村社区儿童友好建设的六大维度,邀请居民参与投票, 表达他们关心的最核心城中村的儿童友好问题是什么。

第二个互动是按照 “空旷平地”、“公园”、“街巷游戏”、“沿街商铺”、“楼盘中庭”这五个空间类型,居民通过参与,可以表现出他们最希望改善的空间类型是什么。

最后一个互动是国内外空间改善案例,邀请邻居们打开脑洞,看看目前在城中村有限的空间环境中,投票表达他们喜爱的改造类型。

看见案例 | 如何共建城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您觉得最需要被优先处理的3个儿童友好问题是什么?)

看见案例 | 如何共建城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这些空间类别中最迫切需要改善的三个是?)

看见案例 | 如何共建城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国内外的案例或者措施)

在展览现场,儿童调研员和项目团队会共同为前来参观的居民讲解项目的背景和目的,并积极进行交流。有些小孩觉得惊讶,因为在展板上看到自家边上的篮球场和公园;也有家长带着孩子一些参与表达建议,耐心为孩子解答陌生的名词;甚至一些老人家也被吸引过来参观。

通过此次社区展览活动,引起了黄贝岭社区的居民对儿童生活环境的重视,对儿童友好议题有进一步了解。同时,自由参与投票的形式,体现民意也表达了共识。

看见案例 | 如何共建城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展览现场前来参观的居民)

看见案例 | 如何共建城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展览现场前来参观的居民)

看见案例 | 如何共建城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展览现场前来参观的居民)

3、案例实验:儿童安全之家

(1)呼吁建立类似日本“儿童110之家”的模式

整理社区分享展览的居民意见后,项目组发现综合不同年龄居民的票数,沿街商铺、街巷游戏这两类空间类别是居民最希望迫切改善的。而六大儿童友好维度中,安全度受关注程度最高。在国内外空间微改造及服务案例的板块中,日本“儿童110之家”的案例得到了不少家长、孩子的喜爱。

看见案例 | 如何共建城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有居民更留言表达“我同意这样的做法”)

何谓 “儿童110之家”?

这是日本普及面最广的志愿者活动。由于上个90年代针对儿童的犯罪增加,日本警方和地方团体便联合推出在小学生上学路过的商店、车站、民宅等处设‘儿童110之家’的措施,儿童遇到紧急情况可到贴有该标识的地方求助。贴上“儿童110之家”标识的商店、车站的从业人员、民宅的家庭成员必须人人学会对应儿童上门求助的情况,并有义务及时了解地域的犯罪信息。

除了听取儿童和家长的意见, 807项目组与社区管理者、社工进行回访分享结果时,多方合作探讨后,在结合项目与社区拥有的资源与能力,认为日本“儿童110之家”模式值得在黄贝岭社区进行实验。

而黄贝岭村内有600多个店家,而社区的亲子义工又比较活跃,如果能够动员到店家一起参与成为社区的“儿童安全之家”, 在店铺门前显眼位置张贴标志牌,当儿童有需要时可以进店铺寻求大人帮助,将会大大造福生活在黄贝岭村的儿童。

(2)多方制定黄贝岭的“儿童安全之家”的实验模式

日本模式固然好,毕竟国情不同,如果生硬照搬,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那么,黄贝岭社区中的“儿童安全之家”到底应该关注什么?是否可行?

于是,807社区创新实验室开始与黄贝岭社区书记、社工紧密合作,组织面向儿童、家长的小型筹备讨论会,共同探讨适合深圳罗湖本地城中村社区的“儿童安全之家”的基本内容及初步运作方法。

看见案例 | 如何共建城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分别面向家长、儿童的讨论会)

看见案例 | 如何共建城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分别面向家长、儿童的讨论会)

在讨论会的现场有3位家长表示,最关心的问题有:坏人搭话、跟踪,同学欺凌,与父母走散失联,出行意外受伤四类问题。

同样,被问到生活中遇到的不安全的情景,儿童提到了在学校或者放学后会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凌,在放学路上会遇到被陌生人搭话,被跟踪的情况。

针对家长和儿童讨论会提出的问题,项目组制定了“儿童安全之家”邀请函,跟店家说明遇到这四大问题时如何为孩子提供帮助,并提供了“如何和求助孩子相处”的指导意见和社区紧急联络电话与地址,方便店家协助孩子联系求助。

看见案例 | 如何共建城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儿童安全之家”邀请函)

看见案例 | 如何共建城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儿童安全之家”邀请函)

(3)近50个店家积极响应

最开始家长们认为城中村中邻里关系较为冷漠,社区居住人群流动性大、人群复杂的原因,较为担心店家是否可能答应参与。

然而活动当天,亲子义工们冒雨拿着“儿童安全之家”的邀请函与店家沟通时,却发现大部分时候非常顺利,项目组准备给12组亲子家庭的约70份“儿童安全之家”标志贴纸,成功派发了接近50份。也就是说共有接近50个店家,在1个小时内响应了我们的社区儿童友好行动,之前抱有疑虑的家长纷纷表示惊喜。

值得注意是,项目组表示和城中村孩子、家长深入交流后,发现儿童欺凌问题是非常隐秘,又极容易遭遇的。而这又是非常专业的领域,“儿童安全之家”提供空间是远远不够,还需要和长期关注欺凌议题的相关组织取得联系,寻求合作支持。

看见案例 | 如何共建城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店家填写店铺信息)

看见案例 | 如何共建城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黄贝岭儿童在店家门前显眼位置张贴“儿童安全之家”标志牌)

看见案例 | 如何共建城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店家亲自张贴标志牌)

结语

如何共建城中村的儿童友好空间?

扎根于本土社区的807社区创新实验室,和城中村居民们共同交出了他们的答卷。

目前为止,项目组初步实验了儿童安全之家的案例,而有关地板游戏、绿色种植等案例,也有家长与孩子的强烈呼吁,未来希望能与更多不同的社区、组织合作,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在城中村社区中实验这些创造性的方案。

从基础调研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到儿童化身调研员表达需求,再到社区分享展览汇聚民意,项目团队通过设计参与式调研的步骤,让儿童、家长和其他居民都参与到其中,共同探讨符合城中村现状及需要的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的方案。

未来,期待调研成果、居民诉求能够协助政协委员形成有效的提案,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对城中村环境改善的关注,为更多城中村创造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制度性条件,让更多组织、更多家庭可以参与共建这些儿童友好的城市空间,切实造福儿童成长。


[1] 握手楼指的是楼与楼之间的距离太近,不符合国家规定,甚至相邻两栋楼的同层住户,打开窗户便可以握手。一般在一二线城市的城中村尤为突出,数量惊人。

注:文章所有图片和相关项目资料均来自807社区创新实验室(深圳市罗湖区捌零柒社区公益发展中心)的提供,尤其鸣谢807社区创新实验室总干事韩茵妍的采访和相关资料提供,对本文内容有相当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