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租户变身包租婆坐拥十套房,她见证深圳这个福利房小区的老去

南方都市报 2019-07-31 05:37 阅读 1000+

在这个建成超过30年的小区里,从最早一批的福利房拥有者,到如今租户众多、房屋质量堪忧,南华村里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在时代更迭的同时,南华村的变化也给住户们造就了不同的未来——有的是最早的福利房拥有者,几十年过去了,手头还是这一套房子;有的则以租户的身份投奔于此,因为看准了投资时机,最终握有十几套房。他们的故事,既是南华村变化的缩影,也是深圳这个城市发展过程的注脚。

从租户变身包租婆坐拥十套房,她见证深圳这个福利房小区的老去
南华村内住房建筑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且建筑使用年限基本达到35年。

业主故事1

换电梯房的梦想 20年过后仍未实现

和黄绍昌同样渴望换房的还有苏老师。1997年,作为深职院的教职工,苏老师获得了分配福利房的资格,“当时可以选择梅林一村和南华村,那会儿梅林一村交通还不是特别方便,加上我们身体不是特别好,为了离医院近一点就选择了这里(南华村)。”

过去的交通优势早已不在

1999年过完元旦,苏老师一家正式搬入南华村。刚搬进来的时候对小区的印象颇为满意,“从楼上看下去,就觉得绿化特别丰富。而且当时这里就是市中心,去哪都很方便。”选择住在六楼,当时苏老师还寻思着,是不是高了点?但后来,夫妻俩都想着,毕竟年轻,等年龄大了再换一套电梯房。而这个梦想,在过了20年之后,也未能实现。

过去的交通优势,早已不复存在。记者实地测量发现,如果选择地铁出行,南华村的村民需要步行800米,过人行天桥才能抵达地铁站,对于年龄较大的居民而言,出行不可谓不困难。此外,该小区出门即为滨河大道,前往深圳东部出门即可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但如果想要前往深圳西部,同样需要步行过人行天桥,行至华强南片区才能有车坐。

墙体松散20年挂不上窗帘

当然,最让苏老师揪心的还是楼房质量。从她20年前搬进来,自打装修就发现了问题。“我家当时打了窗帘架,但是窗帘挂不上去,原因是窗帘架根本没法固定在墙上。一挂窗帘,整个连架子都掉下来,架子无法承载窗帘的重量,根本钉不牢。”20年过去了,苏老师家的客厅和主卧依然没有挂上窗帘,“敞亮都还能克服,但换衣服、脱衣服都只能躲到洗手间里。”

起初,苏老师想着,毕竟房子是自己选的,而且彼时的南华村毗邻几大商业区,闹中取静,墙面掉灰也是小事儿。住到后来,房屋质量越发影响苏老师一家的生活。

房屋漏水窗台长蘑菇

2013年,七楼6号房因为装修时埋在墙里面的水管爆裂了,而恰好该住户的厨房墙壁和苏老师家的客厅用着同一面墙,水顺着墙壁一个劲儿往外渗,“当时我客厅靠着门口的这个地方正好是全家的总电源,电视、冰箱完全没法用了,都被我移到别的地方去了。”苏老师回忆,彼时那面墙泡得像泥一样往下淌。而装修时选择的木窗框,直接长出了一圈蘑菇。后来在她的一再要求下,管理处上门维修,将楼上的水管断掉,重新接管,苏老师一家的生活才恢复了平静。

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平静也是暂时的。近几年,楼上的住户将房子租了出去。新来的住户在装修时把原来的厨房给断开了,一半做洗手间一半做厨房。由于换马桶的时候,水管没对正,楼上租户的大小便水再次顺着墙面流下来,“弄得我满屋子都是臭的。”

天花板水泥成片往下掉

说起这些糟心事儿,苏老师心态还算不错,调侃自己也遇到过好邻居,“我楼上的5号邻居特别好,他家的洗手间也是漏得不得了,然后他平时不敢正常冲凉,只能站在他们家洗手间的蹲便上面,水要完全接到蹲便里面。”这等别扭的姿势,为的是防止苏老师家像下雨一样漏水。可即使是这样,苏老师的洗手间和客厅走廊连接的那面墙,也一直都是湿的。参观苏老师的家,天花板有多处重新修补的痕迹,掉顶于她而言已遇见多次。“卧室天花板的水泥也成片地掉下来过,就掉到床上,大概有十几斤,刚好床上没人。”此外,墙面大面积发黑,霉点从厕所蔓延到客厅和卧室,仿佛水帘洞。而就在采访的当天,苏老师的邻居家阳台天花板也掉下了一大块水泥。

苏老师一直渴望换房。然而由于经济实力不够,一家人没能买得起第二套房。于她而言,之所以选择第一批签约,为的也是赶紧搬离这个已经不堪重负的老房子。“说实话,用我剩下的30年产权的破楼换70年产权的新房,在同等面积下不用加钱,我觉得合理。”苏老师坦言,南华村的棚改条件和华富村没法比,自己也理解一些上了年纪的业主认为改造太折腾,“但是于我而言,我是坚决支持的,我是恨不得再快点改。”

从租户变身包租婆坐拥十套房,她见证深圳这个福利房小区的老去
7月21日,南华村棚改启动签约。

业主故事2

从租户变身包租婆 她坐拥10套房产

改革开放40年,造就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也诞生了无数个在其中抓住机遇而富起来的一帮人。南华村从最早毗邻中心区,到后来被城市的发展边缘,不少第一批居民早已搬离,而就在一趟又一趟的住户更迭中,古招娣(化名)从一名租户变成了坐拥10套房产,这一切都得益于南华村。

从维系生计的家庭主妇到做起了房屋租售生意

今年46岁的古招娣,穿着一身黑衣裤,戴着帽子,乍一看以为她的身份是家庭主妇,到后来才知道,这是她十年前的身份。

2001年,古招娣跟随丈夫来到深圳。最初在罗湖租房子,后来发现南华村既能满足孩子读书,又毗邻中心区,就搬了过来。在来深圳之前,古招娣在潮州开店卖番薯粥,也算是有一门手艺。本来计划在深圳也用此技谋生,但碍于租金太高,不敢去尝试。

2004年,古招娣的丈夫在南华村购入了4栋一套房,一家人正式在深圳扎根下来。后来,由于丈夫因病去世,古招娣在照顾丈夫的几年里一直当家庭主妇,家中负债累累。

为了照顾三个孩子以及双方父母,2007年,古招娣开始做违章代办业务,勉强能养活一家人。干了两年之后,2009年的一天,小区里一个和古招娣相识的中介说起自己卖房的经历,表示小区里一套房子交易他就赚了五万中介费。

听完这句话,古招娣眼前一亮,“我说天啊!我觉得我也可以干这个事。”2009年6月,古招娣把最初丈夫购买的那套房子拿去贷款了41万元后,又拆分成了两套房子的首付,分别购买了41栋的102室和53栋的303室两套75平米的两居室。2010年,凭借出售两套房子挣的钱,再找亲戚借了一些钱,古招娣凑够180万元,在南华村买下了一间一楼的商铺,正式踏入房产租售行业。“有些业主住在国外,或者不在深圳没时间打理,就委托我来打理。”她从最初的房屋出租赚佣金,到担任起二手房东。整个南华村由她负责租赁的房子就有80多套。

“买旧房子一套一套攒起来”

高中时,小女儿问古招娣,如果考上了国际班就可以去国外读书,但是会不会压力太大?听到女儿这么问,古招娣的眼泪掉了下来。“我自己没什么文化,就是希望孩子一定要多读书,只要她考得到,我就供得起。”说起发家致富的故事,古招娣频频落泪。她表示,丈夫走了之后,自己当时因为经济能力有限,经常会被别人看不起,看着三个尚在读书的孩子,她告诉自己一定要争气,“我也很努力在挣钱,我不想让我的孩子老是活在这种环境下。”

看准时机,敢于出手是古招娣成功的关键。但与此同时,她也认为自己非常幸运。“我一直都很看好南华村,因为我是白手起家,我不可能去买别墅,我只能买旧房子,一套一套攒起来。”如今,古招娣手握十余套房产,其中有10套在南华村。随着生活条件变好的还有孩子们的成绩。小女儿考入悉尼大学读书,已从该校硕士毕业;大女儿也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她们都是凭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考上的,从来没有课外补习,都是自己熬夜在图书馆里学习。”

“心态放得很平,很知足”

古招娣回忆这十年,几度感慨落泪。期间她也经历过贷款办不下来,而损失了30万定金的时候。但她总会安慰自己,如果一开始没买房子,可能她都不能带着孩子们留在这座城市里。面对如今的棚改安置标准,她表示自己心态放得很平,“别的小区很多业主都羡慕我们南华村,都跟我说他们小区搞了多久都没搞成。政府这次很重视我们,也许过几年连增购都不让了,我很知足”。

采写:南都记者 张馨怡 实习生 吴瑞琪

摄影:南都记者 刘有志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