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的关系场思维,和过去产品思维的5大不同点

依白探房产 2021-06-18 22:24 阅读 548
集中供地之下,获取土地的开发商,光荣获得新的身份:“城市代建商”。
终于求仁得仁:在规定等级的地块上,以规定的售价,拼成本控制能力。那些标准化玩得溜,资金成本低,周转得快的开发商,终于有了一展所长的机会。恭喜你,将来这些项目,都是你的了。如果用力过猛,很可能就是“慈善商”了。
但是,并非所有的地产项目,都是城市代建。早在几年前,地产界以“标准化”为产品系的灵魂时,我们都只能以摇头来表达不赞同,放弃了很多生意的机会。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生意并非买卖那么简单,底层逻辑是认知的一致。
摆在地产人面前,对产品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工业化思维把规划和设计以及材料配置提前做好,这样可以高周转,7天出图,大江南北的去卖。
另一种是社会化思维。每块地规划指标不论,但都是为当地社会阶层和关系所需要,空间为使用者的关系需求服务
实效机构是第二种理念的创始者者,我们的产品主张叫“关系场”,都写在《生活方式》那本书里,有些人读完了大有收获,更多人读了4-5次才有收获,有些人读完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售价1000元。
用关系场的思维,如何做楼盘的产品设计呢?貌似在以往的文章中,我很少体系化的说这件事。
这篇文章就来填补一下空白。
 
两种思维,对楼盘价值的定义差别
工业化对楼盘的价值评估体系,是通过配套的土地价值,和配置的空间价值去评估楼盘价值的。说人话就是:配套好的中心楼盘贵,配置高的豪宅楼盘贵。
社会化思维对楼盘的价值评估体系,是使用者认为,重要关系所需要的空间,就很贵。翻译成人话就是:你的孩子很重要,你老婆很重要,你的生意伙伴很重要。因为他们重要,你愿意为之付出更高的代价,当然了,中心区的配套多,能满足多数人的强关系,所以价格很贵,社会学思维也能解释中心地的高价问题。
关系的重要性,以及顾客的出价能力,决定了房价。这很社会学,一点也不工业化。
 
两者的城市进入调研
工业化思维下,进入一个城市,是研究土地价格规律表,归纳为1234级土地,以及研究城市的主流面积段,简单来说,哪个面积段好卖,做哪一个。
而我们社会化思维下,进入新城市的研究。是将每个城市当作一个独立的社会生态圈,虽然都在中国大地上,但是因为社会性不同,所以城市的区划、产业和阶层是不一样的。故而,存在的需求也不同。
你会发现,工业化生产的开发商,只研究供需关系。但是,任何城市的政府主脑者,他们永远谈的是“产-城-人”关系。既然楼盘的价值是土地提供的,我们当然更愿意相信政府的思维。因为“产城人”,才是对一个区域社会的准确描述。
不论是居住、商业、工业和办公,这些城市空间的需要。都来自于该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和常住人口数的故事。
学过写作的人都知道,任何故事的发生,都源自于“冲突”。反正呢,一个城市社会的冲突,永远不会超过这些范围:区域版图和产业的冲突,产业和阶层的冲突,阶层和版图的冲突。比如深圳,产业太发达了,导致高端阶层和城市版图的冲突,大到整个深圳的可建设面积都不够了。
穿透性分析,是为了找到该区域社会的“城-产-人”关系,楼盘开发的机会,正是在城-产-人的冲突之中。
哪里有冲突,哪里才有需求。
一二手房的成交数据,城市穿透性分析也是需要的,但只是用于验证冲突,而不是指挥产品的供应。
 
两者研究土地价值的不同点
在建筑规划学上,研究土地价值,是根据距离中心区的距离、周围重要配套,再加上商业学的土地成本、预期价格,就基本上搞定了楼盘的方向性定位
公式是可行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因为多数城市,都已经进入土地溢价状态,翻译成人话,就是土地的价值,配不上它的售价。所以呢,基本无解。
你看,还是社会学的理解好用一点:楼盘的售价,取决于使用者的阶层(出价能力),以及空间所满足的关系重要性。并非一定是配套好的价格就贵
中国之大,无奇不有。
在某个城市,我们就看到了当地有学区、处于中心且还临湖的板块,售价1.8万,而郊外山上的别墅,售价3万。
没什么,因为当地最有实力的老板阶层,95年开始创业,05年住城市别墅的人,目前都已经老了。他们追捧郊区生活,而当地的产业家族化传承又导致,新的中产阶层多,富人阶层少。
土地价值,取决于它的资源,所能吸引的阶层实力。而很多地的资源,具有阶层复合性,即能满足富人,也能满足中产,刚需能买到,他们也笑开了嘴。这样的土地配刚需标准化高周转,我们认为是浪费城市资源。
所以,多数地都能做3-5种产品强排方案。不是建筑形态的强排,而是使用者的强排。
 
两者研究顾客方法的不同
以工业化的思维,对顾客的了解,主要是两点:第一,顾客的出价能力;第二,顾客的功能喜好是什么?
近些年,客调除了问卷方式外,还进化到入户访问等。夸张的还同吃同住。
用社会化的思维研究顾客,就更难理解一点了。首先,我们并不将顾客当作独立的个体,甚至,我们会否定顾客亲自表达的看法,因为,社会学视顾客为各种关系的总和,用实效的观点既是:每个人身上有很多角色。
生命周期可以导致角色的变化,工作晋升会导致角色的变化,社交圈会导致角色的变化,个人观念的变化也会导致角色的变化。每个人身上有上千种角色,强势\软弱,坚硬\慈爱,大方\抠门,智慧\愚蠢,都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我们研究顾客的需求,主要是研究角色的冲突。冲突特别是强关系的冲突,那让顾客如鱼刺卡在喉咙,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能化解冲突的方案,就是它的需要。
而研究顾客的结论,就是为顾客设计一个“新角色”。
这是一道巨大的门槛,高高的把数据化挡在了门外,因为如果不懂家庭组织的正确关系,那么,数据的结论都是错的。
 
两种提供的空间属性不一样
工业化思维和社会学思维,落到图纸上,那差异就更大了。
貌似,看起来一模一样。都有楼栋、间距、高度和形态的标识,都有户型配比,都有入户大堂和消防回车道,也都有户型的长宽高尺寸。
但是,工业化思维下的产品,只有这些。
而社会学下的产品,提供给顾客的就是生活方式解决方案了。你将带着哪些家人入住这个楼盘,我们提供了何种空间,为你和你的强关系,带来哪些场景满足。在这里,你将得到何种角色满足,得到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然后,再说总价下的代价问题。当然,经过对客户阶层的评估,总价可能是在客户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最终,社会学思维下的楼盘产品,必然是长在当地“城-产-人”关系之内,符合目标阶层的生活预期,并能解决当下主要冲突,提供新的生活方式解决方案。
它不可能一张图纸打全国的,当地社会的阶层生活方式需要,当然有可能吸纳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更好场景,这是合理的借鉴,但绝不是让南国的中产,过北国的生活,那是照抄。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