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理财纷纷入市,是摧毁还是重塑

财富云观察 2019-11-04 14:06 阅读 1000+

10月26日,北京市政府领导透露,民生银行、邮储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将在京落户。该信号显示,近乎“金融全牌照”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正纷纷加速入场搏杀已趋白热化的泛资管行业。目前,主流舆论似乎给人如下印象:信托、券商、基金等传统资管主体对于泛资管行业再添新军,深感压力,风声鹤唳,仿佛红海市场将更趋雪上加霜。笔者认为,其实不然。我们应该正视众资管主体的竞合关系,尤其是充分看到合作关系,从中找到机遇。

银行系理财纷纷入市,是摧毁还是重塑

2019年被视为理财子公司“元年”。目前,已有30多家银行公告称要成立理财子公司,其中12家获批筹建,6家已正式开业迎客。从已开业理财子公司的注册资本看,动辄十亿、数十亿,甚至100多亿的体量优势,直接“碾压”其他资管竞争主体。从资产规模看,如果全部30多家理财子公司开业,涉及的理财产品总规模将高达约20万亿元,占行业理财规模近90%。按相关管理办法,理财子公司的投资门槛也降至1元起,可以摒弃信托、基金等通道,直接或间接进行资产管理(不仅可以直接投资于债券、股票,还可以投资于非标债权、未上市企业股权等),加之背靠母行的强大资金支持、营销网络、客户认可度以及金融科技投入优势,理财子公司前景极其广阔。外在制度、牌照、环境等因素已经足够亮丽、足以让其他资管机构“胆寒”、承压,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理财子公司的内在机制、资产管理与投研能力、人才储备、市场化激励机制、产品丰富度、权益类客户的适当性管理等等方面,依然还有很多短板要补足,并非一朝一夕能实现,这恰恰是信托、券商、基金(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等资管竞争主体可以与理财子公司展开合作的重要契机。

在资产管理方面,理财子公司没有太多经验。梳理目前所开业的理财子公司公布的产品、对比相关数据可知,银行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存续余额,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72.99%,权益类、商品及衍生品类都占比较少,后几类产品需要投研能力、市场经验的多年打磨,这表明,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理财子公司还有赖于与其他资管机构深入合作,扩大产品线,提升自身产品力。相比而言,公募基金、券商资管均已在股票投资领域积累了约20年的经验,有相对丰富、完备的风控、防火墙、估值等管理优势,合作空间较大。在产品代销方面,政策对于私募基金作为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理财投资合作机构,也已放开,双方的合作也将继续加大。在非标投资方面,信托公司已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和人才储备。理财子公司目前具有快速补足以上短板的热望,这从近期一则热闻,可见一斑:有银行招聘首席权益投资官,开出的年薪高达480万元,且更为青睐券商、基金等行业精英。未来人才流动可期。

从优势互补上看,合作是王道。从宏观经济形势和监管主旨上看,合作也是大势所趋。一方面,受宏观经济下行、产业升级调整等因素影响,信托、券商、基金等金融子行业,当前都面临较大的发展挑战,风险项目攀升,不良资产提高,如需稳健发展,有待找准错位竞争之路,而紧抓与理财子公司的合作机遇,各取所长,利于通过协同共进,积累自身转型、升级的动能;另一方面,从监管制度顶层设计看,理财子公司的设立,旨在谋大局:首先,对银行业而言,理财子公司的独立运营,能将理财业务的风险与银行风险进行隔离,保障金融稳定;将银行理财业务的传统盈利模式(主要赚取利差及手续费,以固收类为主的产品配置体系)转变为更为市场化的模式(主要赚取投资收益、管理费,加大权益类产品配置,均衡发展),利于推动打破刚性兑付,让银行理财走上专业化道路,也可以倒逼其他资管主体加速转型、升级。其次,对资本市场而言,因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可投资股票,这将直接改变目前股市个人投资者过多的格局,能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给股票市场带来长期稳定的增量资金,良性发展。再者,对实体经济而言,理财子公司拥有最为广泛的客户群体,能调动数十万亿的资金体量,推动其直接融资机制,将对实体经济投融资产生重大助益,而且利于极大程度上提升普惠性,引导普罗大众提升金融资产的配置比重(利于聚集更多资金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银行理财业务回归资管业务本源的体现。

看清这盘大棋,在银行理财的本源回归过程中,各资管主体积极参与、协同合作,不仅能促进整个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也能顺应监管的顶层设计思路和市场趋势,引导自身修炼内功,快速转型。如此良好契机,不容误判,不可错失,否则,即为逆潮流而动。

    免责声明:

    本文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不代表楼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推荐的楼盘

    大家都在问

    更多问答

    热门评论(0)

    目前还没有用户对此小区进行评价